2025年3月16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冯杰个展——“筑 – 冯杰作品展”在「槐轩HUAIXUAN」开幕。艺术家冯杰与策展人赵炎,以汉字 “筑” 为核心意象,展览中的作品试图通过当代艺术语言,重构三种由中国传统艺术中提炼出的自然符号,在自然元素与四合院建筑语言的对话场域中,延伸“筑”字的多维内涵和深度解构,从而表达冯杰近年来对自然、技术和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在创作中的思考。
虽延续了冯杰一直以来创作中的自然主题,但策展人赵炎表示,这批新作同时也展示出了艺术家与早年创作不同的面貌。举办本次个展的初衷,用艺术家本人的话说,“也是想拿出近年我的一些实验性尝试,与业界同行、朋友们进行分享与讨论。”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冯杰的艺术创作始终对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着持续思考,他以单纯的水面、云山、竹子等自主题创作的系列作品,呼应着展览主题“筑”的符号化、结构性和美学趣味,这些经典美学主题的再现既是对遥远过去艺术精神的追忆,同时也是探寻当代人田园精神寄托的母题。
对于冯杰近年创作中发生的变化,策展人赵炎认为,这些新作体现出艺术家从早些年偏向写实的表现手段,逐渐转向如展览中描绘的“云山雾水”一般,更追求半实半虚的“虚境”的图像关系,‘竹’系列也是如此,画中的竹子看上虽然仍是具象的对象,但是通过大量对局部的聚焦和描绘,探索斜、竖线的形式构成,会发现艺术家其实更关注的是竹子的形式感。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新的倾向都构成了艺术家试图进行对过去写实创作手法的某种转换。因此在我看来,是冯杰老师个人考量的一些新尝试,展现出他在这次展览中,想呈现给大家,他在创作上的一些思考与实验。”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展览选择以”筑” 字为核心意象,“筑”以竹为头,以木为基,策展人赵炎在展览前言中解析了“筑”在展览中的衍生意义,“筑”的本意是指古代建墙时捣土用的杵,也指代古代的一种乐器,本就意味着技术与艺术的交织。“不仅其中有‘竹’,繁体‘築”中亦有‘木’,是一个具有典型自然意味的字,因而将其作为本次展览作品关照自然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其次,‘筑’这个字具有结构性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建构的含义,其中有自然之物、有技术手段,又有空间关系,也意味着对于自然的重新建构和表达。本次展览空间从前厅到后堂分别展现出的三个自然主题:水、云山和竹子,正是对这种结构关系的呼应。相互交错。其甲骨文形态恰似手持工具的具象化,既承载着传统营造智慧,又暗含自然与技术两者共同构筑的隐喻。”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艺术家冯杰以坦培拉、纸本绘画、架上绘画、影像、苏绣等等不同媒介和技术手段,捕捉和描绘氤氲的云气、流动的水面、笼罩在云中的半山,和竹林的某个视觉片段所共同构成的自然符号,既组成了展览的三大主题板块,而“水”、“云山”、“竹”三种符号,同样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经典文化符号。有趣的是,展览落座的「槐轩HUAIXUAN」本身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建筑,观众在四合院布局中移步换景,寻觅建筑中的“自然”,从而感受作品、自然与建筑之间的特殊交流与对话。
▲ 冯杰,《水》,93cm×50cm,绢本丝
▲ 冯杰,《云山2》, 45cm×25cm,纸本丙烯
▲ 冯杰,《云山1》,70cm×40cm,纸本丙烯
▲ 冯杰,《竹》,50cm×100cm,布面丙烯
基于这种建筑空间的特殊性,设计的作品与空间互动与呼应不乏精心考量,如策展人所介绍:“这三个符号都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展览也利用了四合院不同空间去设计展览动线,如人们进入四合院,来到一片露天展厅,穿过庭院进入下一个展厅,最后从侧廊再进入侧展厅。这个动线与古建的结构关系,构成了从外部-室内-外部-室内的动态,也就涉及着从外往内、从内往外、再从内向外看的几种观看关系。”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在前面两个空间中,安置了‘水’、‘云山’系列,并通过庭院的交叉进行转换,既让我们在看到画面中自然的过程之中,又经过了一个真实的自然空间。最后一个展出‘竹’系列的展厅,我们把它设计为一个暗房,照亮画面,从而制造出如同苏州园林般观者从室内空间往室外空间看的观看感受。”
因此,身处现场,人们将从艺术家的小品云山画为起点,观赏艺术家对南宋山水“一角半边”的当代演绎,随后进入经典展厅,得见冯杰以坦培拉、苏绣创造出如梦似幻的“水”,到了当代展厅的“云山”主题中,看艺术家如何对中国画传统中经典的“云山意象”作出进一步的抽象化处理,随后,走入最后一个展厅,“竹”不仅是展览核心意象 “筑” 字的部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美德的象征,也是艺术家探索当代形式美与中国古典气韵相融合的创作载体。可以说,“水”“云山”、”竹”和三者所构建的自然世界在与建筑的互动中,反映出了艺术家现阶段创作中对自然的理解、审美趣味与艺术探索方向。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4月11日。
展览前言
冯杰的艺术创作始终对自然、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保持着持续思考,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不同的材料或呈现方式,这种关注从未中断。在他近几年的作品中,有一批作品专注于“纯粹”自然:以单纯的水面、云山、竹子等为主题创作了系列作品,如果将这些作品与他早年以人物为主或将人与风景并置在一起的作品相比,这些作品显示出他的创作出现了一些颇有意味的转向。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这种转向一方面是基于图像的,从较为具象的人与风景转向相对缥缈的云山或浩瀚的水面,即使是竹子也聚焦于片段化视觉经验中的抽象形式和质感,这是一种努力跳出舒适区寻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的尝试;另一方面,这些作品是从不同的角度重新探索关于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更具体地说是他自己对自然理解和体悟的表达。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人为自然立法,因而,作品中这些看似“纯粹”的自然之作,实则都是人化的自然,是艺术家以自我的知识、理性、修养和感性投射于自然这一主题所映射出的一种精神的自然。

▲ “筑 – 冯杰作品展”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筑”为主题,表达了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筑”的本意是古代建墙时捣土用的杵,也指代古代的一种乐器,本就有技术与艺术的元素,不仅其中有“竹”,繁体“築”中亦有“木”,是一个具有典型自然意味的字,因而将其作为本次展览作品关照自然的一个象征性符号。其次,“筑”这个字具有结构性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建构的含义,其中有自然之物、有技术手段,又有空间关系,也意味着对于自然的重新建构和表达。本次展览空间从前厅到后堂分别展现出的三个自然主题:水、云山和竹子,正是对这种结构关系的呼应。并且,由于槐轩独特的展览空间,参观者也能够在内外空间的移步换景之间体会人与自然的外观与内观之别。最后,此次展览以“筑”为名也暗示了艺术家试图在美学上重构当代人的自然体验,这是对关于自然的传统美学趣味的一种重筑。水、云山和竹子,本就是三个重要的中国传统美学符号: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而君子则比德于竹。但在当代技术化的生活中,城市的钢铁丛林和数字化的人造景观则构成了一种新的自然,过去的自然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通过在作品中融合纸本绘画、架上绘画、影像、苏绣等不同媒介和技术手段,冯杰探索了多种媒介表达下传统美学视野中的自然之物可能焕发出的新的美学体验。因此,这些经典美学主题的再现既是对遥远过去艺术精神的追忆,同时也是探寻当代人田园精神寄托的母题,就冯杰自己的艺术之路而言,这也是他在构筑个人艺术理想的一种积极探索。
赵炎
2025年3月1日
展览信息:
“筑 – 冯杰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3月16日—4月11日
展览地点:槐轩(北京市东城区朝内大街79-3朝阳首府南3门)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