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蔡志松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其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材料语言和融合东西方的塑造技法而著称。2025年10月21日,由苏州56文创园主办、北京志松美术馆、上海志松美术馆、法国路易十三、深圳智行慈善基金会联合协办的“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在苏州56文创园隆重开幕。本次展览不仅汇集了蔡志松《故国》、《玫瑰》、《浮云》、《家园》四大系列的经典代表作,以雕塑语言诉说东方哲思,还首次推出全新《映》系列作品,诠释了艺术家所追求的“坚实却轻盈,允许一切穿过,又自有璀璨光华”的生命状态。
在蔡志松的艺术谱系中,每一次材料的转向,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精神探索与美学革新。从《故国》的青铜沉郁、《玫瑰》的金属璀璨、《浮云》的不锈钢空灵,到《家园》阶段的自然意象,他的创作始终在与材料的对话中,叩问着存在与精神的命题。他与水晶的相遇,催生了《映》系列(2024年),这不仅是媒材的又一次跨越,更是其艺术思想向着内观与纯粹之境的又一次深邃回归。蔡志松选择水晶,绝非出于对奢华材质的肤浅迷恋,而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精神内涵的契合。水晶是一种很有中式哲学内涵的材质。这种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禅宗与道家思想,血脉相通。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唐代诗人笔下的“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精准地道出了水晶的特质。它既是坚实的“有”,内部却又是虚灵的“空”。这种“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能容纳、映照万物的无限可能性,正合道家“无之以为用”的思想。《映》系列中的每一件水晶雕塑,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而是一个关于心灵本体的哲学模型,一个邀请观者返观自照的禅机。策展人严虹表示:展览以“映”为主题,意蕴悠长。“映”是一种双向的观看。它既是物与影的相互映照,也是古与今的彼此映衬,更是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的交互映现。艺术家蔡志松在《映》系列中,展现了从宏大叙事向精微内观的形式蜕变,作品呈现出两种相辅相成的面向。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作品 《天际》,呈现为11层镂空的锥形水晶塔,以其层层递进、指向“天际”的尖锐结构,在“简洁利落的几何感”中,蕴含着一种理性的秩序与精神的向上感。它通体“通透”,却又能在灯光下迸发出“填满整个空间的绚烂光彩”。这完美诠释了艺术家所追求的“坚实却轻盈,允许一切穿过,又自有璀璨光华”的生命状态。它既是物质的塔,更是精神的塔,象征着在历经层层修炼与提纯后,内心所能达到的既澄澈又光芒四射的境界。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天目》将圆形水晶凿刻出放射状线条、形成“瞳孔”效果的作品,则标志着一次更为激进的转向。它从具象走向了极致的简洁与凝练,直指观念的核心。“瞳孔”的意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看与被看,是一体两面”的哲学现场。我们在凝视这件作品时,那只水晶之眼也似乎在回望着观者,它既是世界在个体心中的映像,也是个体审视自我内心的窗口。这件作品迫使观者从对外部形式的欣赏,转向对自我意识的内省,追问: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我们自身纯净或蒙尘的“内心之瞳”所过滤和定义的?
从《天际》的结构性攀登,到《天目》的内观性凝视,他用水晶的物理特性,演绎了一场关于心灵纯净与映射能力的东方哲学戏剧。蔡志检不仅是在塑造一件件雕塑,更是在为喧嚣时代中迷失的现代灵魂,提供一方澄澈的观想之物。这些作品以其无言的通透提醒着我们:守护并擦拭那颗如水晶般本自纯净的内心,方能清晰、完整且璀璨地映照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过往与可能。蔡志松的艺术,根植于东方文化,却运用了国际通行的雕塑语言,这与苏州作为一座既拥有两千五百年历史、又高度开放包容的现代化城市的特质不谋而合。展览仿佛一座桥梁,连接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沉重与轻盈、永恒与刹那。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蔡志松的五个关键词
蔡志松是中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其作品以深刻的人文关怀、独特的材料语言和融合东西方的塑造技法而著称。解读蔡志松的艺术作品,绕不开这五个关键词,它为我们理解蔡志松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
一.故国:“风雅颂”的沉吟与历史的回响
1999年对于蔡志松的艺术是一个关键时期,他以树脂、铜皮、铜线、麻布等材料的综合运用,创作了一位古代的武士头像,取名为《故国·颂》,这件作品不仅确立了他的《故国》系列的基本创作程序,也确立了他后来日渐明确的《故国》系列的创作思路,那就是以古代中国人物形象表达一种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一种凝神结想、内敛而富有张力的人物精神状态。
2001年,蔡志松首次完成了他的一部分《故国》系列作品。他塑造《故国·风》系列和《故国·颂》系列所用的方法各有不同。前者展示的秦俑均穿有衣服,而后者的秦俑则以裸体示人。
2001年,在法国巴黎,一个被誉为世界艺术史“活化石”的殿堂——巴黎秋季沙龙,将它的最高荣誉“泰勒大奖”授予了蔡志松。这束来自国际艺术最高聚光灯的光芒,其意义远不止于一项奖项。它标志着在该沙龙长达103年的历史中,中国雕塑家实现了“零的突破”;这亦是进入21世纪,中国雕塑界收获的第一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奖,如同一道破晓之光,照亮了蔡志松的艺术之路。对于蔡志松而言,这份荣誉的到来,是对他过往十年,乃至更漫长岁月里所有坚持、探索与付出的最有力回响。
当我们审视《故国》系列作品时,看到的不仅是精湛的塑造技艺与独特的材料语言,更是一个艺术家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熔于一炉的深刻表达。那些躬身、低首、充满内在张力的青铜躯体,既融合了秦汉雕塑的雄浑气魄,又注入了现代人对人性与命运的哲学思辨。它们不再是遥远的文物复刻,而是承载着历史重压与生命韧性的精神符号。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蔡志松用他个人的“痛苦经历”,淬炼出了能够引发人类普遍共鸣的“凝练结果”——关于尊严、关于承受、关于在时间的长河中个体与集体的命运交响。获奖时,蔡志松二十九岁。从少年时翻墙学画的叛逆,到三年高考的坎坷挣扎,再到中央美院的系统训练与留校任教的沉淀,恰好是“十年磨一剑”的历程。这条从沈阳走向巴黎殿堂的道路,布满了荆棘与险阻。而“泰勒大奖”的加冕,正是对他这段“苦旅”最辉煌的肯定,是真正的“苦尽甘来”。2001年的“泰勒大奖”,是蔡志松艺术人生的关键转折,也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它不仅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象征——中国当代雕塑,终于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个人风格,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故国》的精神谱系,将具象的苦难升华为抽象的哲思: 《故国》中那些躬身、低首、充满悲怆感的躯体,不仅仅是秦俑的复刻,更是他父亲那一代人、他母亲那样辛勤劳动者,乃至在历史重压下整个民族精神的雕像。那些雕塑的肌理,既有父亲双手老茧的粗糙,也有母亲电焊火花灼刻的痕迹;它们的姿态,既承载着生活的重负,也蕴含着不屈的脊梁。
通过创作《故国》,蔡志松将个人痛苦的童年记忆,进行了一次艺术的提炼与安放。他将一己的私密情感,升华为对普遍人性、历史命运的关注,从而构建了一个既属于他自己,也属于所有中国人的精神“故国”。
在当代中国雕塑的谱系中,蔡志松的 《故国》系列无疑是一座沉郁而巍峨的丰碑。它始创于1999年底,历时十六载精心锤炼,最终凝结成“风”、“雅”、“颂”三个篇章。这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形式美感,以一种近乎悲怆的视觉力量,引领观众穿越时空的迷雾,走入一场关于历史、人性与民族精神的深层对话。它不仅是蔡志松的艺术代表作,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印记。
二.玫瑰:铅金的沉重与材料的悖论
自 《故国》系列获得成功之后,蔡志松的创作之路并未停留在单一的形式表现上,而是将自我思考的维度,更加宽泛地延展到不同的形象之中。比如在《玫瑰》系列作品中,蔡志松就将“甜蜜”与“痛苦”相伴相生的复杂情感,浇灌进既性感又冰冷的花瓣之中,并在观者的眼中反复演绎着盛开与凋零的永恒轮回。
如果说《故国》系列是蔡志松对历史纵深与民族脊梁的深沉叩问,那么他的《玫瑰》系列则是一次转向内在宇宙的深刻探索。《玫瑰》系列的创作始于2008年,历时六载,这一系列以“玫瑰”这一世界通用的情感符号为媒介,却远超于对爱情的简单浪漫化呈现。蔡志松运用其标志性的材料语言与装置形态,将柔美的花朵锻造为一场关于爱情本质、生命易逝与存在重量的宏大哲学叙事,完成了一次从唯美到崇高的惊人蜕变。
《玫瑰》系列最核心、也最触动人心的艺术手法,在于其极具张力的材料选择。蔡志松摒弃了传统塑造花卉的陶瓷、玻璃或轻盈的材质,反而大量使用了铅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铅,作为一种低熔点、高密度且略带毒性的灰色金属,自古以来便与沉重、封印乃至死亡相关联。当这样物质被锻造成一片片纤薄的花瓣,层层叠叠地包裹成盛放的玫瑰时,一种强烈的视觉与心理悖论便产生了。我们认知中本该娇嫩欲滴、短暂绚丽的玫瑰,被赋予了千斤之重和近乎永恒的质感。这种“重”与“轻”、“冷”与“暖”、“永恒”与“瞬间”的激烈冲突,直指爱情本身的复杂内核。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蔡志松曾经坦言,他想表达的是“美丽的负担”。这负担是承诺的重量,是记忆的积淀,是激情褪去后现实的琐碎,是爱情中那份无法剥离的、带着痛感的深刻。
在形态上,《玫瑰》系列同样充满了多义的隐喻。盛放的铅玫瑰,以其金属的永恒属性,凝固了爱情中最辉煌的瞬间,但它冰冷的质感和重量又在提醒我们,这种极致的美是静止的、被封存的,而非生机勃勃的自然状态,暗示着对完美瞬间的执着或许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当观众面对一支铅玫瑰时,感受到的已不仅是爱情的甜蜜,更是一种排山倒海般的、令人窒息的集体情感能量,或是社会对“爱情”这一概念的规模化、模式化的塑造。而当一朵孤零零的铅玫瑰被置于空旷的展厅中央,聚光灯下,它反射着周遭的一切,它谈论的便是个体在情感世界中的孤独、自省与坚守。
蔡志松的《玫瑰》成功地完成了一次观念的飞跃。它从“阐述艺术家的爱情观”出发,最终抵达了对更普世的人生观的探讨。这些铅玫瑰,是关于欲望、记忆、时间、生命尊严以及所有美好事物之双重性的寓言。它们以其不朽的物质形态,对抗着时间的流逝,却又以其内在的沉重质感,诉说着存在本身的代价。
蔡志松以雕塑家的理性与哲思,解构了“玫瑰”的浪漫符号,又用艺术家的激情与巧思,为其重塑了金刚不坏之身。这系列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乃至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轻飘飘的童话。它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是甜蜜与痛楚的交织,是瞬间燃烧的激情与永恒承载的责任之和解。
在《玫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朵花,更是被物化的情感本身——那份我们渴望拥有,却又时常畏惧其重的、璀璨而沉重的生命之礼。
三.浮云:希望幻灭之后的轻与重
蔡志松的《浮云》系列,是其艺术创作中一个极具观念性的转折点。这一系列的灵感胚胎,源自他2011年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参展经验,而后茁壮成长为一个独立而深刻的艺术体系。这组作品以其诗意的外观与沉重的内核,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对话场域,既是对现实环境的尖锐评论,也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哲学反思。
《浮云》系列的诞生轨迹本身便富含隐喻。从威尼斯——那个因水而兴又面临淹没威胁的“危机之城”,回到北京——一个在经济奇迹中时常被雾霾笼罩的“雾都”,蔡志松的创作视角完成了一次从国际语境到本土关切的精准聚焦。在雾霾深处创作洁白的云朵,这一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它既是一种对现实的微妙讽刺,用至纯至美的理想图景,映照出环境污染的严峻;同时也是一种对失落净土的理想呼唤,试图在灰蒙蒙的现实之上,开辟一片精神的飞地。
蔡志松为这个系列命名为“浮云”,堪称点睛之笔。在中国语境中,“浮云”一词远不止于自然现象的描述,它更承载着“虚无缥缈”、“过眼云烟”的文化意指。您指出其表达“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失望”,这一解读极为精准。
《浮云》 所呈现的,并非承载甘霖的祥云,而是看似美丽却无法触及的悬浮之物。它们由坚硬的不锈钢等金属锻造,却被赋予云朵的轻盈形态,这种材质与意象的悖论,正是其观念的核心:我们所追逐的现代性繁荣、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是否也如这金属浮云一般,看似光辉璀璨,实则冰冷、沉重且无法带来真正的生命滋养?当美好的自然环境都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浮云”时,这背后所流露的,正是一种深沉的失望与警醒。
《浮云》 系列清晰地标志着蔡志松创作主题的深化与拓展。他的关切点从《故国》的历史人性,逐渐延伸至更具全球性的、迫在眉睫的当代议题。他用永恒的材料凝固瞬息万变的浮云,揭示了一个终极悖论——人类追求永恒与发展,但其行为却在加速一切化为过眼云烟的过程。
蔡志松的《浮云》,远不止是形式优美的雕塑。它是一个思想的容器,承载着艺术家对时代病症的敏锐洞察与深切忧思。它用最空灵的形式,提出了最沉重的质问。在这些“浮云”之下,我们被迫仰望并反思:在发展的狂飙中,我们是否早已失去了那片曾经触手可及的纯净的天空?这系列作品因而超越了美学范畴,成为一则关于文明命运的、充满张力的当代寓言,以其静谧而强大的力量,叩击着每一位观者的良知。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蔡志松的《浮云》系列,是其艺术生涯中一次举重若轻的华丽转身。他巧妙地将物质的“重”与观念的“轻”融为一体,将东方的“意境”与西方的“装置”语言无缝嫁接,创造出一种既充满视觉奇观又饱含哲学内省的独特美学。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困境与机遇,就如同这些悬置于头顶的金属浮云,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内在的轨迹;它们有重量,却并非无法承受。《浮云》因而不再是对无常的哀叹,而是一曲对生命规律的冷静礼赞,它指引我们在认识到自身局限与世事无常之后,如何更从容、更有尊严地翱翔于这片命定的天空之下。
继《故国》的深沉厚重与《玫瑰》的璀璨沉重之后,蔡志松的《浮云》系列完成了他艺术思考的一次重要飞跃——从对历史与情感的具象凝思,转向对生命本质与宇宙规律的抽象观照。
《浮云》 系列始于2011年,并为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量身打造,这一系列以“云”为意象,以极其当代的装置与观念艺术手法,承载了最为古老的东方智慧,将一种飘忽不定的无常感,锻造为一种可触可感的、充满张力的视觉现场,从而阐述了艺术家深邃而通达的人生观。
四.家园:精神的栖居与意象的融合
蔡志松的《家园》系列,是其艺术生涯中一座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它超越了《故国》的历史沉郁、《玫瑰》的情感重量与《浮云》的哲学观照,最终汇聚成一个更为宏大且温暖的主题——对人类精神归宿的探寻与构筑。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是他迁居苏州后生活状态的写照,更是其艺术思想臻于圆融、返璞归真的集中体现,将东方的自然观、宇宙观与当代雕塑语言完美融合,营造出一片诗意的栖居之地。
《家园》系列所探讨的,远非物理意义上的居所。它是蔡志松在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中找到的“精神故乡”的外化。2018年,蔡志松移居江南后,园林的曲径通幽、山水画的意境、太湖石的皱漏以及鹤、鹿、梅、兰等传统意象,自然而然地流入他的创作,使其“刻意的痕迹就越来越弱了”。这种创作状态的转变,使得《家园》系列散发出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与自足。
作品中出现的鹤与鹿,被艺术家命名为“栖”系列,更是点睛之笔。“栖”字精准地捕捉了“家园”的本质——它不仅是身体的安顿之所,更是精神的归依之地。这些鹤与鹿,形态写实却意蕴超然,它们被从单纯的动物形象提升为一种精神性的、神圣的存在。它们静谧地栖居于由建筑与云霞构筑的家园中,象征着灵魂在历经漂泊与求索后,最终获得的安宁与和谐。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从《故国》到《家园》: 如果说《故国》是从《诗经》与兵马俑等经典文本与历史遗存中汲取形式与力量,那么《家园》以及同期创作的《孔雀》《腊梅》《兰》《荷》等作品,则是从文人意象与自然生灵中捕捉气韵与精神。这是一次从宏大国族叙事向个人诗意栖居的深化,是从历史深处走向鲜活自然的广延。
蔡志松的《家园》系列,是他为其自身,也是为这个浮躁时代所构筑的一片精神净土。它以其独特的视觉诗学,将建筑的永恒与云气的变幻、文明的重量与生命的灵性熔于一炉。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艺术家技艺的巅峰,更是一颗深邃心灵的归乡之路。
《家园》告诉我们,真正的归宿,不在他方,而在我们与自身文化血脉重新连接的那一刻,在我们内心构建起秩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那一刻。它是一座用石头、金属和气韵筑成的灯塔,照亮着我们关于“诗意地栖居”的永恒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园》系列是蔡志松此前所有核心关怀的最终汇流,它包含了《故国》对历史与文化的追问,但将视角从一个民族扩展至整个人类文明。它承载了《玫瑰》中对珍贵情感的守护,但将这份情感升华为对共同命运体的博爱与关怀。它运用并发展了《浮云》中对无常与规律的洞察,但将飘忽不定的个体命运,安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稳固的文明结构之中进行审视。
蔡志松的 《家园》系列,以其恢弘的想象力、精湛的造型能力和深邃的哲学思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坐标。在蔡志松看来,“家园”不仅只是要唤起人们对于生存环境的关注,同时也是一次对东方文化的唤醒和重塑。
五.映:东方哲思与美学转换
在蔡志松的艺术谱系中,每一次材料的转向,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精神探索与美学革新。从《故国》的青铜沉郁、《玫瑰》的金属璀璨、《浮云》的不锈钢空灵,到《家园》阶段的自然意象,他的创作始终在与材料的对话中,叩问着存在与精神的命题。而今,他与水晶的相遇,催生了《映》系列(2024年),这不仅是媒材的又一次跨越,更是其艺术思想向着内观与纯粹之境的又一次深邃回归。
《映》系列作品,以其极致的通透与折射,构筑了一个关于心灵本质的视觉哲学场域。蔡志松选择水晶,绝非出于对奢华材质的肤浅迷恋,而是基于一种深刻的精神内涵的契合。水晶是一种很有中式哲学内涵的材质。这种内涵,与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禅宗与道家思想,血脉相通。
唐代诗人笔下的“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精准地道出了水晶的特质。它既是坚实的“有”,内部却又是虚灵的“空”。这种“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能容纳、映照万物的无限可能性,正合道家“无之以为用”的思想。
水晶无色,故能无误地映现一切色彩;它自身无光,却能折射出绚烂的七彩。这一物理特性被蔡志松升华为一种心灵隐喻:“能映现万千,是因其自身的纯净。” 在他看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本初,都如同这块水晶,具足纯净。外在世界的纷繁景象与情感,如同投射于其上的光与色,物来则映,物去则空,不粘不滞,保持本心的澄明。因此,《映》系列中的每一件水晶雕塑,都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体,而是一个关于心灵本体的哲学模型,一个邀请观者返观自照的禅机。

“映·蔡志松2025艺术展”展览现场
在《映》系列中,蔡志松展现了从宏大叙事向精微内观的形式蜕变,作品呈现出两种相辅相成的面向:比如作品 《天际》,那座11层镂空的锥形水晶塔,以其层层递进、指向“天际”的尖锐结构,在“简洁利落的几何感”中,蕴含着一种理性的秩序与精神的向上感。它通体“通透”,却又能在灯光下迸发出“填满整个空间的绚烂光彩”。这完美诠释了艺术家所追求的“坚实却轻盈,允许一切穿过,又自有璀璨光华”的生命状态。它既是物质的塔,更是精神的塔,象征着在历经层层修炼与提纯后,内心所能达到的既澄澈又光芒四射的境界。
又比如作品: 《映》将圆形水晶凿刻出放射状线条、形成“瞳孔”效果的作品,则标志着一次更为激进的转向。它从具象走向了极致的简洁与凝练,直指观念的核心。“瞳孔”的意象,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看与被看,是一体两面”的哲学现场。
我们在凝视这件作品时,那只水晶之眼也似乎在回望着观者,它既是世界在个体心中的映像,也是个体审视自我内心的窗口。这件作品迫使观者从对外部形式的欣赏,转向对自我意识的内省,追问:我们所看见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是被我们自身纯净或蒙尘的“内心之瞳”所过滤和定义的?
从《天际》的结构性攀登,到《瞳孔》的内观性凝视,他用水晶的物理特性,演绎了一场关于心灵纯净与映射能力的东方哲学戏剧。蔡志检不仅是在塑造一件件雕塑,更是在为喧嚣时代中迷失的现代灵魂,提供一方澄澈的观想之物。这些作品以其无言的通透提醒着我们:守护并擦拭那颗如水晶般本自纯净的内心,方能清晰、完整且璀璨地映照出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过往与可能。
《映》系列清晰地标示出蔡志松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对艺术本体的思考、对生命状态的感悟,已经内化为其精神的核心,从而能够举重若轻地透过水晶这一媒材,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蔡志松《映》系列的诞生,是他艺术生涯中一次“绚烂至极,归于平淡”的升华。
——策展人严虹写于2025年10月19日
展览信息

映·2025蔡志松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21日——11月21日
合作品牌:路易十三
主办:苏州56文创园
协办:深圳市智行慈善基金会
策展:严虹
地址:蔡志松工作室 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80号56文创园A座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993.html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