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现实成为一片荒漠,我们该如何自处?陈卉用个展《变成仙人掌》给出了她的回答。这次个展远不止关于植物,画家陈卉试图打破人与植物的界限,让二者在画布上深度融合,这不仅是视觉的创造,更是一种生存智慧的显影。展览灵感源于一句话:“如果你改变不了沙漠,又没本事离开沙漠,那就把自己变成仙人掌。”恰恰道出了陈卉的艺术内核:在无法逃离的现实中,如何重塑自我,倔强生长。
陈卉个展《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植物是我所知最温柔的存在”
陈卉的艺术实践始终与她的生命经验紧密相连。早期《异尚》系列(2005–2013)以造型语言捕捉消费社会的荒诞景观,人物被置于拆迁废墟与都市边缘,呈现出社会剧变中的身份游移。彼时,她更多是站在社会现场之外的观察者与批判者。2014年母亲患病成为重要转折。在长时间的陪伴中,她意识到“一张脸竟然有如此丰富的含义”。《你的肖像》系列(2014–2024)不再关注符号化的社会脸孔,而是转向对亲人、朋友自我的深度描绘。在展览现场,她的自画像《我》下方手写了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名言:“植物是我所知的最温柔的存在。它们不评判、不要求,只是爱。”这句话不仅映照着画作本身,更成为贯穿整个展览的精神线索。
陈卉的母亲张晓玲,艺术批评家栗宪庭,陈卉,陈卉的父亲美学理论家陈醉,艺术批评家廖文
陈卉个展《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他者的肖像》(2020–2021)标志着凝视的再次转向。陈卉将目光投向网络世界的虚拟面孔——政客、网红、患者、囚徒,这些由像素构成的“图像幽灵”成为她感知外部世界的媒介。在展厅中央,这些作品被精心置于亚克力框架内,从天花板悬垂而下,形成一片漂浮的图像丛林。她以油画在纸本上重构这些形象,并非简单复制,而是进行一种图像学意义上的“解码”。她引用阿甘本关于“同时代人”的论述,强调艺术家应“紧紧保持对自己时代的凝视以感知时代的光芒及其黑暗”。在这一意义上,陈卉的凝视本身即是一种行动,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力量的方式。

陈卉个展《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当凝视从“人脸”转向“植物”,她的创作进入更深层的哲学维度。她指出,后网络时代的人类正经历“植物性”转向:表面上沉默、被动,实则如植物根系般在不可见处交织、联结。在《变成仙人掌》中,她不再仅仅描绘植物,而是尝试“成为”植物——将人与植物的形态打破并重构。画中人物与龙舌兰、仙人掌融为一体,形象既是守护也是囚禁,既为护甲亦为软肋。这些图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肖像,而成为某种“生命状态”的视觉表征。
变成仙人掌,布面油画,200 cm x 170 cm,2025
陈卉进行现场导览
在数字荒漠中,成为“植物化的人”
陈卉将这种生存状态称为“植物性的人”。在她看来,传统人文主义多强调人的“动物性”,而在技术饱和的当代,人却愈发呈现“植物性”:被动、依赖网络、沉默内缩。然而她并不视其为退化,反而提出这或许是一种新的生存智慧——在无法逃离的境遇中维持生命力的策略。她敏锐地捕捉到高科技与网络发展对人类感知的麻木与主体性同质化的加速作用,构建出“植物化的人”与“人性化的植物”的双重意象。植物的生命并不以死亡为界限,枯萎亦可以另一种形态延续存在,这象征着人类在未来处境中的可能性——当主体性逐渐被侵蚀,我们或许只能如植物般,以最柔软的方式抵抗,以最沉默的姿态生长。
陈卉个展《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艺术家在《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在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陈卉坚持回归绘画这一古老的“肉身实践”。她提出“精神断糖”的概念,指出虚拟网络和人工智能如赫胥黎所描述的“索麻”,不断制造精神愉悦的幻觉,使人丧失对真实痛苦和黑暗的承受力。在作品《那个忧伤的年轻人》中,她将疾病带来的恐惧与重生逐层刻入画布,使绘画成为一种“自渡”的修行。她认为,“当代人不仅身体需要‘断糖’,精神上也需间歇性断糖”,应凝视生命本身的明暗两面,从而获取真实的力量。
那个忧伤的年轻人,布面油画,200 cm x 170 cm,2023
这一具身实践的维度,进一步延伸至展览现场的构建中。陈卉突破传统白盒子展示范式,将三十余幅绘画与真实的植物并置,形成“绘画—植物”的共生场域。展览成为一个“植物庇护所”,并设置互动区域,邀请观众留言、交换或领养植物,提出“领养不健康的植物并养好它,即是对展览主题的呼应”。此举使展览本身成为一个持续生长、不断演变的有机体,实现从个人精神实践到公共感知场域的转化。

陈卉个展《变成仙人掌》展览现场
策展人王春辰将“变成仙人掌”阐释为一句“开启现实感知的偈语”,陈卉以此让绘画成为“搏击现象界的利器”。仙人掌在此不仅是植物,更是一种生命哲学的象征:外在坚韧防御,内里柔软含浆,在干旱中静候花期。在陈卉的理想中,人应”像仙人掌一样坚韧、内心柔软、外表有刺”,在保有边界的同时不放弃开花的可能——这既是对个体生存的启示,也是对数字时代人类处境的深刻回应。
展览信息:
“变成仙人掌”
策展人:王春辰
艺术家:陈卉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8日-12月28日
展览地点: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三街
主办:中央美院美术馆当代艺术研究中心
合作机构: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当代艺术朱迪斯.尼尔森讲席项目
文/张聪
责编/孟希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4088.html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