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近日,展览“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展览回顾了石虎艺术生涯的另一重要面向,也为深入探讨石虎的创作思想提供了一次特殊的机会。策展人林书传在开幕现场,坦率分享了策展团队为展览命名时,在“书法”“书写”与“石虎书”之间的犹疑,或许也由侧面揭示出中国现代书法发展直接面对的困境,也可以称之为难以跳出或打破的秩序框架。

在“石虎书”展览中呈现的书画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一种大胆的书法实践,这些抒发自我心性,探寻艺术自由状态的“石虎书”,作为旁观者,几乎可感艺术家精神寄托于作品中的在场——他手持自制的孔雀毛笔,以字为介质,试图回到中国书法与神性对话的原创起点。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 “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展览现场

自然痕迹、线条与纹象

石虎进入晚年艺术生涯,书法开始占据更重要的创作位置。有“石虎书”,人们自然地先想到“石虎画”,这也是石虎画面里最常出现的两个落款。邵大箴先生评石虎,认为他在“以形写神”与“以神写形”两个传统中显然更偏向后者——石虎把他对自然与客观物象的敏锐观察,以狂草笔意与抽象元素融入传统写意中,又在笔势运转中,跟随即兴线痕拓展其艺术想象,创造出了自成一格的意写绘画方法。[1]

直观看来,石虎书与画的关联性在于线条。石虎画中反复描摹、重叠、交织,具有强烈石虎风格的“复线”,评论界将其看作某种书写性的生长与扩张。石虎书同样凸显线的质感,但却并不是石虎画的某种形式延伸,而是如中国历史上无数文人那般,石虎将诗、书、画,又添上“纹”,视作浑然一体的创造空间。

微信图片_20251029212152

▲ 石虎,《万壑纹华图》,万壑纹华图,139×70cm,纸本水墨,2013

释文:万壑纹华尽诗画。二〇一三石虎画。

案头摆放的宁夏玉石上的奇特纹路,蚂蚁爬过留下的轨迹,梅树上如抽象画般的疤痕,墙壁风吹雨打留下的痕迹,石虎长久而深入的观察着自然中的“线条”,以及它们内在生命存在的痕迹。在他看来,线条的书性即是线之气脉:“恍惚有生,如是线条之生命观……线如生命,生而得之,故书乃生命之质也。”[2]

微信图片_20251029212158

▲石虎,《鞋火》,142×76cm,纸本水墨,2011

讲究线的再造,背后是石虎对中国艺术文化特殊性的思考。《线论》一文中,石虎详尽阐释了线条承载的价值。在他看来,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凸显空间的创造,直到现代主义运动包括米罗、克利等艺术大师,开始由线条构建抽象意味,但却并没有进入中国闪烁着生命神觉的线条审美世界。

微信图片_20251029212746

▲ 石虎,《黄山花木图》,139×70cm,纸本水墨,2013

释文:凡画如书,不可以形取笔,凡画如道,不可以实取墨。以墨形而忘空,非有而有白,乃气贯在无有之有。故笔者,放笔象华,是在非具象思维延宕,笔墨灵光,止于心性所欲表述之世界。二〇一三石虎画。

在展览现场,自由、生长性的,如有生命的书迹,由石虎自制的孔雀毛笔完成。为寻找心中的线条,石虎进行了大量的毛笔实验,最终找到了硬挺,储水率低,既可无比柔顺,又极富弹性,因此更擅长制造即兴效果的孔雀毛。石虎凭借“异笔”作出的线条创造,如蛇形虫迹,富有原始书写的神秘气息。

微信图片_20251029212750▲  石虎,《草蝶象言》,144×147cm,纸本水墨,2012

释文:草蝶花冠红,象言蝶飞草碧之。二〇一二年石虎句。

线的精神,接续着石虎的书画创造,也连接着他对纹象、字思维、神觉等艺术理论层面的建构,并直通中国文化艺术世界中一片博大玄奥的“象”与“神觉”世界。艺术家从线条组成的造型与汉字的“纹象”中得窥造物的无限玄深,吸引他向历史更深处追溯造字的源头。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 “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展览现场

汉字与“字思维”

受六书造字系统启发,石虎极为看重创造汉字的过程,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汉字从自然万物中象形归纳,转化表意的整个过程,在石虎看来已然包含了汉字创造性的精髓,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

“苍颉彻悟宇宙天地经纬之本,以横平竖直构成的深刻观念创建文字,致使每一个中国字都具有观照自然、与万象合一的性质。每个汉字都是宇宙灵界的范畴图式概念。汉字以小寓大,以字寓道,是宇宙的内在本质之本元形式。”[3]石虎从心性角度由六书中领悟“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等中国宇宙自然观念中某种形象化、直觉性与情感性的思维起点。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回到仓颉造字之初——“石虎书”的启示

▲ “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展览现场

山水氤氲中的此起彼伏,飞鸟走兽的痕迹,或许都曾带给仓颉“观鸟迹虫文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以灵感,石虎从观自然造物,溯源汉文字成形的过程中,看到了“字思维”的含义——“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义,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和其中存在的充沛的想象空间,与解放今人创造力的可能。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014▲  石虎,《烛纸火眠 惊马槽》,140×227cm,纸本水墨,2000

如果说,石虎画的一大特点,如高尔泰所形容的“不择手段”[4],意在赞他在画中无分别之心地纵横古今东西,兼容并包各种主义与门类,无论工艺美术、水墨、重彩、帛画、西方现代主义,还是剪纸、皮影、壁画……石虎书也同样如此,但并非集各家法帖典范之长,而更属意于书法彻底立法以前的时代——融冶陶器文字符号的稚拙天真,甲骨卜辞的神秘与不确定,金文的古拙斑驳与象形意味,当然,更多还是与最初的造字者类似,是观秸秆、星辰、蚁行、雁痕而心中有感。艺术家将自己置身于仓颉造字之初,“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的原初创造心态与创造情景之中。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019▲  石虎,《坯土邑故》,191×248cm,纸本水墨,2000

“或许只有书道才能如此自由的线条精神,其实它只在于赶走身边的庸俗和压抑。” 在《话语录》中,石虎如此写道。也许比起绘画,石虎将书法看作他更为大胆纯粹的自我声张。即使石虎曾多次强调画、诗与书的不可言说,因为“它们本为一家,皆属神觉之象观”。

如果非要言说,在石虎不乏玄学色彩的书道理论里,象并非存在的反映,而是心灵的轨迹,字象是汉字的灵魂,更是汉字思维的玄机所在。[5]追随神觉在字象中的隐显,创作者试图跟上同样曾显现在上古先民和原始艺术中,具有普遍性的、神秘的心灵直觉,于“恍兮惚兮”间回到造字之初的开放的、无拘无束的心灵状态,直抵艺术驱动力的本源。这也是策展人林书传在展览前言中认为“石虎书”概念的价值所在,“它不是给观众提供‘阅读’的对象,而是将观众推入一个不断提问、不断生成的情境,让大家也不得不面对‘不可言’的处境。”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143

▲   石虎,《话语录》,69×136cm,纸本水墨,2011

释文:所以,事物是什么,灵魂是什么,书道是什么,它们是一回事。二〇一一石虎书。

传统即创造

面对传统与求新,石虎不是非此即彼的,或许让他长期有点两方“不讨好”。具体体现为,在传统的卫道士那里,石虎接近大胆的异端,如让他在70年代末驰名画坛,受现代主义美术启发的彩墨作品《非洲写生》,由批评声质疑“这不是中国画!”[6]但当他面对改造中国画的热潮,石虎又在1985年《蛮梦》一文,写下“不能因为对陈腐恨而刀斩整个中国画,也不能由此而否定中国画革新。”强调创作应当回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并坚信中国画的时代性与世界性。其时的评论界也惊讶为传统中国画“辩护”的名字中,竟然包括一向特立独行的石虎。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256

▲   石虎,《海念》,141×77cm,纸本水墨,2002

石虎的创新直面传统,只不过他选择的传统,明确指向中国最古老的文化起点,指向造字之初“天雨粟,鬼夜哭”的神秘起源。这或许和艺术家个性诉求与时代生活经验脱不开关系。出生在太行山下的乡村,人生中最后十年选择在岭南乡下度过远离城市的生活,石虎几乎一生都对乡村怀有情感。70年代在山西大寨采风,后又在陕西黄土高坡上被中国民间美术原始的创造力吸引,石虎感到,“这种漫长的岁月深深地影响了我,以致于我在后来的创作中充满着他们的心蕴,他们的原始生命性梦幻般地注入了我的灵魂。”[7]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236▲ 石虎,《信天游2》,70×137cm,纸本水墨,2011

释文:羊肚子手巾三呀三道道蓝,我的那个二妹子真呀真好看,你把哥哥心儿搅乱。二〇一一石虎书。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348

▲ 石虎,《信天游3》,144×77cm,纸本水墨,2012

释文:水上的鸭子岸上的鹅,不想我地那亲娘想军哥,五谷里数高粱高,人里头数公家人好。二〇一二年石虎书。

正如艺术家在纪录片中说,他所有回到书法本源的讨论,是追求书性生命意志与万物意志的一致,是以建立一个新的书写理想为前提。他大为激赏石涛“一画论”,并以自己的方式践行“无法之法,是谓至法”,认为书法发展的根本,在于“历代书法论法,书原本无法…有前法而无我,法古则无道新,故书法之本旨在书不在法。”[8]换句话说,石虎书的确包含着他对书法创新的理想,他主张今人在同时面对传统的重负与启迪时,或可直面人类创作最原始的冲动,回归中国文化原初的造型思维,以此大步走出“以西学为本”的阴影。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352

▲  石虎,《予硕》,324×96cm,纸本水墨,2012

释文:予硕。

予硕耕年,愁心知,莫莫日可冀祈。天障语,犀聪横世,厚积旷难大慧稀,与人善恶几相依。无计鞭喝,水沦火华魂共憩,刃终安,几泪黄花无言滴。二〇一二年石虎书。

“现代书法不是对传统创造的摒弃,而是对传统妨碍创造的摒弃。”传统即创造,石虎书于是选择跳过因袭的秩序与程式,从上古寻找书写的元浑之气。但即使提出颇具现代主义颠覆性意识的“书不在法”,石虎的画与书仍是朴实的,他希望能让书写重新与万物直接相通,号召每一个字都应当发自内心真诚。在石虎看来,对于心性与灵魂的研究,才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传统。

参考资料:

[1] 《意写大家石虎》,邵大箴

[2] 《笔篁篇》,石虎

[3] 《论字思维》,石虎

[4] 《石虎创作的三个阶段》,高尔泰

[5] 《象论》,石虎

[6] [7]《石虎最后的长谈(下):寻找一种元浑,艺术可以招魂》,顾村言

[8]《<石虎书法>序》,石虎

展览信息:

微信图片_20251029213500

“石虎书:他的另一条艺术探索之路”

艺术总监:李小山

总策划:张宗喜

策展人:林书传

执行策展人:徐泽洋

展览时间:2025.10.1 – 10.30

展览地点: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4号展厅

文/孟希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41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2天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