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形状展览在京开幕

什么是艺术?艺术难以捉摸,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自由的智慧游戏。

日常的形状展览在京开幕

展览现场

01

本次“日常的形状”展览以13位参展艺术家自身对于“日常”的理解为幕,当幕布缓缓拉开,以艺术家展望的作品《第四把椅子——复制的椅子》作为开篇,直接抛出了本次展览对当下艺术生态环境的一个思考:

什么是艺术?艺术难以捉摸,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自由的智慧游戏。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提出过一个人尽皆知的概念“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艺术家本就是现实生活中以艺术为职业的行业工作者,不论他如何超脱,还是他的创作如何抽象,都是以艺术家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所获取的经验、记忆、感知为出发点,经过审视提炼,普通的日常被赋予了意义,而作品就是表达意义的载体,从而诞生艺术。

“日常的形状”就是以俯拾皆是的日常为原始基点,参展艺术家将大众眼中理所当然的生活瞬间进行艺术再造,再通过策展团队的空间语言将这些作品集中叙述,来探索和实践艺术在展览系统之外发生的可能,同时建立起过去和现在,存在和退隐,生活和艺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崭新对话。艺术品与展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这一场关于日常的艺术性“翻译”。

图片

▲ 展望《第四把椅子——复制的椅子》97 × 42 × 48 cm,木质,1999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图片

▲ 李青《杭州房子 》,2017-2023 尺寸可变,摄影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 郭工《二分之一木梁 No.6》,2018 

 上:235×27×20cm 下:245×31×29cm

图片

▲ 郭工《钢筋肖像 No.8》,2016 尺寸可变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 王光乐《约柜 Ark 1号》,121 × 73 × 198 cm,2010

《约柜 Ark 2号》,110 × 85 × 205 cm,2009

《约柜 Ark 3号》,120 × 60 × 190 cm,2009

《约柜 Ark 4号》,74 × 58 × 193 cm,2011

旧衣柜

图片
图片

▲ 李勇政《是的,今天》,2017-2022 尺寸可变,三屏影像

图片
图片

▲ 刘建华《颜色》,2016-2019 20 x 25 x 23cm/件,瓷

图片

▲ 刘建华《呼吸的风景》,2018 201 × 171 × 10 cm,玻璃,水泥

图片

▲ 庞海龙《高贵的谎言》,2015 高 100cm,直径 300cm 牛骨,护栏绳

图片

▲ 庞海龙《隐力》,2018 尺寸可变 牛骨、水泥等综合材料

图片
图片

▲ 孟柏伸《墨灯》,2013-2020 尺寸可变,手工徽墨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 周文斗《浸泡时间》,2022 26 x 50 x 30cm,钟表、水箱、水

图片

▲ 庞海龙《still.life》,2022 尺寸可变 冰箱现成品,灰尘

图片

▲ 展览现场图

图片

▲ 展望《太TM干净了!》,2021 时长11分33秒,影像

图片

▲ 黄立言《轻飘飘,轻飘飘的》,2021 时长25分55秒 3+1AP,影像

    黄立言《天坛公园》,2022 时长4分40秒 3+1AP,影像

图片

▲ 王光乐《何月凤的红茶》,2020 尺寸可变,现成品文本、茶

图片
图片

▲ 王叶子《瑞华公寓2021》,2021 16×20cm精装彩色单面硫酸纸印刷

图片
图片

▲ 钱亮《心灵皂》,2014 9 × 5 ×3 cm,汉白玉

图片
图片

▲ 沈烈毅《天空·卫生纸》,2017 尺寸可变,卫生纸,铁支架“日常的形状”所呈现的艺术更接近于生活,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多地介入到生活的“日常性”。既然生活经验都可能会成为艺术家的素材,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是浑然天成的艺术,这些日常场域所弥散开来的感悟才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这也是此次展览中所想传达给观众的思考之一。

开幕式现场

02

图片

▲ 嘉宾合影2023年11月18日下午4时,“日常的形状”展览在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成功开幕。展览总策划陈剑兵,参展艺术家兼展览艺术总监庞海龙、参展艺术家代表李勇政、黄立言,雅昌艺术网主笔陈耀杰,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的展览总监安娜等艺术行业从业者代表、福州部分公共及私人艺术机构嘉宾、特邀媒体嘉宾等出席了本次展览开幕式。

图片

▲ 展览总策划陈剑兵发言

陈剑兵

“为了这次展览能有一个比较完美的呈现,我们威狮团队这次也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完善每一个环节,来塑造这次的展览,希望每一位走进展厅的观众都能更好地感受每一件作品,通过展览使观众能够在作品中感受当下,聆听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表达。

图片

▲ 艺术总监庞海龙发言

庞海龙

“这场展览虽然是在艺术中心展出,但我并不想强调“艺术”是什么?更多的是艺术之外的思考。表达的是每一个生命体验上的质感。也就是日常生活沉淀后的视觉化,一个独特的视觉温度。

这次的展览和往期有点不同,比如前言部分,我们选用了艺术家对“如何理解日常”这个问题的回答,在他们的答案中就是作品背后那个人的世界观。艺术是属于大众的,也会以更为触达的方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我想艺术之外那部分才是我们真正想要抵达的,即回到人本身上来。我希望这次展览能给观众带来一种归属感,他要和人产生链接,或者说他要和时代产生共振,我觉得这点放在艺术上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以此(“日常的形状”展览)来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生活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人对生活的理解,也是对人性的理解。”

图片

▲ 参展艺术家李勇政发言

李勇政

“首先感谢庞海龙老师,以及威狮团队对这次展览的付出,这次的布展设计、展品陈列都出乎意料地好,紧紧围绕住了“日常”这个主题。我希望这次“日常的形状”能带给所有走进展厅的观众们一种启发,即我们需要从这一种庸常的日常中间走出来,在我们看似普通的生活里,积极寻找与我们自身有关的一些有趣的事、物,去体验去感受,充实我们的记忆。最后,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仍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有值得记忆的,值得感动的。”

图片

▲ 鼓浪屿当代艺术中心展览总监安娜发言

安娜

“日常的形状”展览给我带来了很强烈的触动与震撼,我认为这是一次高水准、高品质、国际化的展览。很高兴能通过这次展览,看到了这么多优秀艺术家以他们特别敏锐的观察,表现日常的样子。从一个问题出发,即从展望老师的作品《第四把椅子——复制的椅子》出发,我们在整个展览中可以看到日常的荒诞,日常的浪漫还有惬意与温暖。

现场回顾

03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文章来源: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31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3年12月5日 下午6:29
下一篇 2023年12月5日 下午6:33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