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贝聿铭:人生如建筑
从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到香港中银大厦,从美秀美术馆到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贝聿铭(Ieoh Ming Pei)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和对几何形状的精湛运用而闻名。他游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把自己的作品带到了世界各地,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
艺术真的能拯救乡村振兴吗
濑户内海,日本早期海上商贸的发祥地,近畿中央文化的摇篮。在见证了日本现代工业的兴起、繁荣与衰落之后,这片经历了环境污染,经济与产业衰退,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的秀美海湾,依靠不断盛开的艺术之花,孕育出了蓬勃新生的海岛文明。
-
德国青年艺术家Vivian Greven|当代绘画
薇薇安-格雷文从古代和文艺复兴时期汲取人物形象。在她的作品中,亲情与伤害、浪漫主义与冷峻的距离是截然相反的两极。她笔下的人物似乎由内而外散发着光芒,就像他们体内蕴藏着一种神秘的、有时近乎宗教的能量。她的作品具有无与伦比的、积极的灵光,同时又具有非凡的永恒性。薇薇安-格雷文令人印象深刻地展示了绘画在当今时代的感人和存在感。
-
台北“笔歌墨舞”换展:呈现米友仁、钱选等名迹
人物画的典范在六朝至唐代(220-907)间,经由顾恺之与吴道子等人逐步奠定。山水画典范的成形约五代(907-960)之时,而且寓含着地理区域特质。例如荆浩、关仝画出北方山水风貌,而董源、巨然则有江南水乡山水的特色。在花卉翎毛画方面,四川的黄筌与江南的徐熙也形成两个不同的典范。
-
在奔波全球的一年间,我们眼中的“年度最佳作品”是?
当然,看到一位艺术家能做出如此深思熟虑的大规模作品很令人激动,不过这不仅是作品规模的问题。《El abrazo》及其配套作品《Cielo terrenal》释放出一种自信且冷静的态度,让你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座崭新且神圣的建筑中。
-
国家大剧院三台新年音乐会响彻“一院三址”
12月31日晚19:30,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内洋溢着欢声笑语,气氛温暖如春。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欢迎中,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率先登台,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再度演绎《红旗颂》,这首陪伴观众们走过16个年头的开场曲目,依然带给现场观众们无限的亲切和感动。
-
“编辑”艺术|赵炎+黄可一:牡丹的文化解码与数字编辑
黄可一的《击鼓传花》系列作品通过社会调查和数字化编辑,将作为通俗消费图像的牡丹画进行了解码和编码,展示出了当下图像化时代艺术创作中所触及到的关于历史与当下、审美与消费、前卫与庸俗、个人与群体、创造与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