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挖掘艺术界未来的璀璨星辰——莱俪青年艺术奖获奖艺术家邓启鹏
“莱俪青年艺术奖”(LALIQUE Nova Art Prize)缘起于2014年,是“青年艺术100”与在艺术收藏界有着“光之雕塑家-罗丹”美誉的品牌LALIQUE法国莱俪的奖项合作,积极表彰在装置和雕塑领域展现出卓越创作力的艺术家并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现代艺术的发展及在青年艺术家的发展上做出卓越贡献。经过8年的孕育和发展,奖项在艺术家和行业内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回顾过往七届的获奖艺术家,吸引了更多的关注,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
专访|王郁洋:不要温顺地走入“混韵之宇”
延续性也体现在技术观念层面,从“今夜我为何物”中涉足人与人造物的关系,将创作主题与作为客体媒介的主客体关系颠倒处之,到“混韵之宇”,艺术家进一步深化他对于多重主体性的思考,试图让作为主体的创作者和人,推至不存在的位置上。
-
专访|孟禄丁:我对当前世界的理解,都蕴含在我的视觉符号中
2024年4月6日,“孟禄丁·极目”在成都市美术馆开幕,作为孟禄丁在成都亮相的首次大型个展,展览以“朱砂”系列为主要线索,呈现出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十件/组装置与绘画作品。其中,在高达15米,空旷简约的展厅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朱砂·祭》系艺术家就成都市美术馆空间特点,所专门打造的高13米、宽6米,由24张牛皮构成的大型装置作品,亦构成了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陈世英于威尼斯呈现展览“三部曲”
陈世英,出生于1956年,16岁起从事雕刻创作,作品涵盖珠宝、雕塑与雕刻,现居于香港。他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种古老的智慧在创作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引导他在微小事物中探索无限,在大型雕塑中传达创造力。
-
专访|James Jean:好的作品总是苦乐参半
他的作品涵盖插画、绘画、雕塑和设计领域,曾担任DC漫画杂志《Fables》的封面插画师,也凭借与Prada等奢侈品牌合作、为《瞬息全宇宙》《水形物语》和《银翼杀手2049》等好莱坞电影创作海报收获了颇高的知名度。早年间,他那些著名的速写在网上广为流传,也激励了许多立志从艺的年轻人。2008年从插画领域淡出后,简明的创作重心转为油画与纯艺术,并涉足NFT艺术领域,也被称作“村上隆的接班人”。
-
欧格雷迪获古根海姆奖,汤宁容展“听见花开”
在上海,艺术家汤宁容在宝龙艺术中心呈现了“听见花开”画展;摄影家逄小威在海派艺术馆以一组照片再现上海名人的瞬间;一位机车维修技师吴阳徳,在美术馆举办了“污机司的奇幻世界——破界艺术展”。
-
人物|艺术家何岸:霓虹灯里藏乾坤
虽然艺术家何岸的创作涉猎了装置、雕塑等多重领域,但显而易见的是,从他的早期作品开始,霓虹灯便已经成为在其作品创作当中非常具有辨识度且格外“情有独钟”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看似简单的话语,通过色彩绚烂迷幻的霓虹灯进行拼凑,打造了一个充满欲望的世界。故意而为之的“断电”霓虹灯箱,则犹如安插隐藏于语言文字作品中的“缺口”,引人无限遐思。
-
专访|“提香·花神”策展人:用经典再现威尼斯画派
3月28日下午,“提香·花神——乌菲齐美术馆威尼斯画派珍藏展”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包括提香,乔尔乔内、丁托列托、委罗内塞及老帕尔马等威尼斯画派大家的49幅经典作品。威尼斯画派是文艺复兴后期形成的画派,有着独特性和时代意义。
-
专访丨靳军:科技探索 x 艺术融合 美院美术馆融入新质发展
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通过哪几方面的工作,延续其自身特色,持续升级美术馆影响力,同时回应新时代赋予的命题?如何持续深化美术馆核心的公教美育功能,引领其身为国家级美术馆的示范性意义?此外,外界可以怀抱哪些期待,关注未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发展动向?作为美术馆新一任领头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靳军馆长将在本次专访中展望美术馆面临机遇与挑战之际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核心目标。
-
匈牙利人物肖像画︱艺术家约瑟夫·科佩绘画作品
约瑟夫·科佩,一个1859年在维也纳诞生的匈牙利画家,以其精湛的人物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尽管他最初接受过建筑师的培训,但他很快便发现自己对绘画的热情远超于此。1884年,他成为慕尼黑的一名学生,师从H. Makart和H. Canon,这两位导师无疑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