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
-
崔灿灿谈毛焰:时代标尺的失效
毋 庸置疑,毛焰是画家中的画家,现存关于他的写作多如牛毛,但你会发现除了与他熟识的知己文人和画家——如韩东、何多苓——的评析之外,极少有文字能够冲破那层包裹在这位画家身上的天才叙事和光环,切入毛焰施展于画布上的技艺。鲜有作者能够恰如其分地为读者照亮一条观看之道,说清他那些晦暗混沌的画面深处蕴藏着的巨大引力从何而来,这位不从属于任何趋势潮流的画家又究竟是如何超越不断裂变的美学分歧而获得普遍认同。
-
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高世名谈文艺复兴盛期的艺术
“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自信,不仅是要向内看自己的文化,更是要以开放而又坦然的姿态去面对全世界的文明成果,并由此来反观自己艺术的历史,从中找到共同和相异之处,我想这也是文明互鉴的真正价值所在。”
-
10 年得到应有的 2023 未被认可的艺术家
认为艺术史经典正在扩大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对于过去五年中参观过博物馆的人来说,很多事情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它能增长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2023 年一系列未被认可的艺术家的展览表明,我们根本不知道限制。当然,这是一件好事。
-
只此青绿的色彩奥秘:专访中国传统色研究学者曾启雄教授|新知
色彩不仅是感性的,更是一种联觉,一套符号系统。在古代中国人的记述里,青和赤摆在一起,称为“文”,赤和白彼此搭配,叫做“章”。“文章”不单是指如今白纸黑字的文字,亦可以想象它是在表现五彩斑斓的颜色。而经过文辞修饰后的色彩,彷佛就像活生生的人一般,这些修饰语有瘦、有雅,有笑、有娇,有恶、烈,也有老、腐。
-
徐冰艺术研讨会:在新技术下的重新对焦
2023年12月2-3日,“在新技术下的重新对焦——徐冰艺术研讨会”在浦东美术馆开展。本次研讨会以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实践为论题,从国内外邀请了12位来自艺术领域内外的演讲嘉宾,分享自己对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独到见解。
-
纪念|马克 • 吕布诞辰百年:一位记录中国变迁的摄影师
法国摄影家马克· 吕布(Marc Riboud)是蜚声世界的纪实摄影大师,从1957开始,他曾先后22次来到中国,是建国后获准近距离拍摄中国领导人的首位外国摄影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许入境的新闻摄影记者)。马克 • 吕布镜头下的多个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一个个瞬间,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
从未停止的“文艺复兴”:对话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和常青艺术协会
2023年 11 月 14 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的系列学术讲座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了意大利常青画廊和常青艺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开启了名为“艺聚万心,对话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和常青艺术协会”的讲座。马里奥·克里斯蒂阿尼就常青艺术协会在意大利的公共艺术项目、艺术家驻地计划、城镇“艺术改造”及“艺术乡建”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介绍,并与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展开了对话。
-
专访|艺术中的“同理心”:《美国艺术》前主编理查德·怀恩谈刘士铭
2023年11月,《美国艺术》前主编理查德·怀恩(Richard Vine)到访北京。继对刘士铭雕塑艺术北美巡展有过初次印象后,怀恩在此次北京之行中深度接触了刘士铭不同时期的作品、手稿、文献与影像资料,并与刘士铭的亲友和同事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
“编辑”艺术|“声波领域”:露西娅·苏泰伊与陆明龙的对话
本期将带来现居伦敦,曾任斯洛维尼亚国际平面艺术中心/卢布尔雅那平面艺术双年展(MGLC)策展人及国际艺术驻地负责人的露西娅·苏泰伊(Lucija Šutej)与同在伦敦的电影制片人、音乐家和艺术家陆明龙(Lawrence Lek)的合作展厅《声波领域》。在陆明龙的艺术实践中,他擅于将建筑、游戏、视频、音乐和小说等多种实践融合到一个不断扩展的电影宇宙中。他的作品通常以环环相扣的叙事和反复出现的流浪者形象为特色,探索人工智能和社会变革时代的技术进步神话。
-
专访丨王川:从银盐时代到AI时代,为何要拍一张照片?
编者按:2023年9月16日—11月16日,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陶溪川美术馆成立八年以来的首次摄影及影像艺术展,“笔触、曝光、算法——中央美术学院影像艺术展”通过15位央美师生的90余件作品,呈现出了中央美术学院摄影教学的传统沿袭与创新演变。从银盐时代到AI科创袭来,伴随着数字化的进程极大扩展了摄影的边界,互联网、虚拟化、智能化、算法等元素的介入,使得摄影创作变得仿佛更难以被界定。在当下,摄影的核心价值属性是什么?摄影将何去何从?时逢展览呈现之际,艺讯网邀请到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川老师,从展览的策划缘起、作品的选择、教学脉络、科技与媒介等角度谈起,以窥摄影艺术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