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
专访丨靳军:科技探索 x 艺术融合 美院美术馆融入新质发展
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将通过哪几方面的工作,延续其自身特色,持续升级美术馆影响力,同时回应新时代赋予的命题?如何持续深化美术馆核心的公教美育功能,引领其身为国家级美术馆的示范性意义?此外,外界可以怀抱哪些期待,关注未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发展动向?作为美术馆新一任领头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靳军馆长将在本次专访中展望美术馆面临机遇与挑战之际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核心目标。
-
匈牙利人物肖像画︱艺术家约瑟夫·科佩绘画作品
约瑟夫·科佩,一个1859年在维也纳诞生的匈牙利画家,以其精湛的人物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尽管他最初接受过建筑师的培训,但他很快便发现自己对绘画的热情远超于此。1884年,他成为慕尼黑的一名学生,师从H. Makart和H. Canon,这两位导师无疑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纪念|从青铜时代到黄金时代———忆油画家刘克敏
油画家刘克敏(1938年-2022年)生前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2022年4月29日,因病辞世。刘克敏先生是中国第三代油画家群像中的一员,也是上海油画创作代表性画家之一,他与同时期画家们一同贴合着历史的节奏创造属于那个年代的理想,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孕育其艺术生命的源头之母在北京,而让他艺术之梦完美实现的则是在上海。谨以此文纪念白衣飘飘的年代。
-
乔瓦尼·安塞尔莫,超越地平线
意大利艺术家乔瓦尼·安塞尔莫(Giovanni Anselmo,1934年生于伊夫雷亚自由镇,2023年卒于都灵)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1965年的一个清晨,在斯特龙博利(Stromboli)火山顶的特殊经历给他带来了重大启发,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其创作。当太阳的曙光刚刚露出地平线,将阴影投射在浩瀚的天空时,艺术家意识到自己是无限和不断变化的宇宙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那时起,安塞尔莫便开始关注自然现象的秩序和循环过程,能量、空间、时间、方位、磁场或引力成为其创作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安塞尔莫利用现有材料创作的作品,积极而敏锐地呈现了我们周围的潜在能量,以及控制宇宙动态的不相称的本质。他的作品位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迷人边界。
-
维拉·莫纳尔,眼神的对话
匈牙利艺术家维拉·莫纳尔(Vera Molnár,1924-2023)以形状心理学和视觉规律为支撑,在1947年左右以建构主义方法论设计的作品对透视艺术进行了质疑。作为一位电子控制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莫纳尔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她所谓的“假想机器”(imaginary machine),之后(1968年)成为法国第一位使用连接绘图仪创作计算机数字绘图的艺术家。直到90年代中期,她一直致力于对“形式家族”进行系统性探索,展示着它们的突变,同时往往将迭代和连续性(序列性)作为优先考虑。
-
李青:艺术是对庸常的逃逸
2023年,福布斯在中国第一次发起当代艺术题材内容。李青是登上福布斯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榜单的30位之一,他对日常空间和图像中的微观政治的捕捉,对美学传统中的政治身份的质疑,对中国艺术在国际艺术语境下的身份问题的观察,体现出年轻一代中国艺术家身上罕见的历史意识。李青保持反叛,亦从未停止思考,他说:“艺术应该让人从无处不在的规训当中获得解放。”
-
西班牙当代艺术家卡贝鲁特,赋予画中人物戏剧化的张力!
丽塔·卡贝鲁特 (Lita Cabellut)
荷兰籍西班牙当代艺术家
1961年出生于巴塞罗那家庭极为贫穷
因此很多时候她是无家可归到处流浪
直到12岁才被一个显赫的家庭收养
因为画画的天赋她新的家庭为她介绍了老师
这些老师在西班牙都是非常有名的艺术大师
-
曾梵志 | 绘画1988-2023:过往皆风景,此刻在闪烁
通过对空间和作品关系的反复测试,精选出艺术家在过去35年间所创作的60余幅代表作,构成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回望早期”、“不同路径”、“有如冥想”和“超大尺幅”,囊括了曾梵志的早期习作,其集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面具”系列,2000年开始创作的“抽象风景”系列,以及贯穿艺术家创作生涯的“静物”与“肖像”实践,力求带给观众四种不同的观看体验。
-
莫·扎雷(Mo H. Zareei)
莫·扎雷(Mo H. Zareei)别名:mhz,是一位电子音乐家,声音艺术家和研究员。使用定制的软件和硬件,他的艺术实践涵盖了从电子作品到动态声音雕塑和视听装置的广泛领域。
-
专访央视春晚舞蹈节目《锦鲤》主演华宵一:希望锦鲤能带给大家好运
作为2024年央视春晚的第八个节目,舞蹈《锦鲤》由北京舞蹈学院2020级校友汤成龙导演,北舞青年舞团演员华宵一携手北舞中国古典舞系2023级10位学生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