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
“编辑”艺术|赵炎+黄可一:牡丹的文化解码与数字编辑
黄可一的《击鼓传花》系列作品通过社会调查和数字化编辑,将作为通俗消费图像的牡丹画进行了解码和编码,展示出了当下图像化时代艺术创作中所触及到的关于历史与当下、审美与消费、前卫与庸俗、个人与群体、创造与生产等多方面的问题。
-
专访|袁元:远观与近玩,具象与写意
策展人尚辉认为,如展览名称“远景与近景”所传递的那样,画家在室外风景写生,与室内人像写生之间,展开了以两种视觉关系的虚实转化为核心的艺术实践——远眺风景,近观人物,画家却选择以模糊二者边界的方式挑战虚与实,抽象与具象的边界,展现出艺术家对于艺术语言的驾驭功力与某种基于观看的“哲学”。
-
10 年得到应有的 2023 未被认可的艺术家
认为艺术史经典正在扩大已经成为一种陈词滥调——对于过去五年中参观过博物馆的人来说,很多事情都是显而易见的。但它能增长多少?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未知,2023 年一系列未被认可的艺术家的展览表明,我们根本不知道限制。当然,这是一件好事。
-
徐冰艺术研讨会:在新技术下的重新对焦
2023年12月2-3日,“在新技术下的重新对焦——徐冰艺术研讨会”在浦东美术馆开展。本次研讨会以艺术家徐冰的艺术实践为论题,从国内外邀请了12位来自艺术领域内外的演讲嘉宾,分享自己对当下艺术问题的研究结果以及独到见解。
-
纪念|马克 • 吕布诞辰百年:一位记录中国变迁的摄影师
法国摄影家马克· 吕布(Marc Riboud)是蜚声世界的纪实摄影大师,从1957开始,他曾先后22次来到中国,是建国后获准近距离拍摄中国领导人的首位外国摄影师(是新中国第一位获许入境的新闻摄影记者)。马克 • 吕布镜头下的多个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他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丰富的影像语言,捕捉新中国建设发展中的一个个瞬间,向西方世界客观地介绍新中国的沧桑巨变。
-
“编辑”艺术|“声波领域”:露西娅·苏泰伊与陆明龙的对话
本期将带来现居伦敦,曾任斯洛维尼亚国际平面艺术中心/卢布尔雅那平面艺术双年展(MGLC)策展人及国际艺术驻地负责人的露西娅·苏泰伊(Lucija Šutej)与同在伦敦的电影制片人、音乐家和艺术家陆明龙(Lawrence Lek)的合作展厅《声波领域》。在陆明龙的艺术实践中,他擅于将建筑、游戏、视频、音乐和小说等多种实践融合到一个不断扩展的电影宇宙中。他的作品通常以环环相扣的叙事和反复出现的流浪者形象为特色,探索人工智能和社会变革时代的技术进步神话。
-
徐冬青:静悟当下,以自然观与作品相互映照
本访谈为艺术家与展览学术主持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历史学Verónica Noelia Flores教授(中文名:傅维柔)的笔谈,刊发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刊《亚洲和拉丁美洲杂志》,访谈由中国绘画中的自然观、传统与当代、文化交流等角度展开,此为中文版本。
-
我如何成为艺术家:穗田柏叶
“我一直对绘画很感兴趣。十几岁的时候,在2000年代初,我参加了一个由政府领导的青少年智力发展文化机构,在伊朗各地都有校区。几位伟大的伊朗电影制片人和艺术家从中脱颖而出。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一本名为《绘画方法》Vol.1(1974)的书,作者是伊朗艺术家Mohsen Vaziri-Moghaddam。它考察了绘画与艺术史之间的关系,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14岁时,我知道我要专业地追求艺术——尽管我仍然不完全确定这是否会让我成为一名艺术家。
-
CAFA访谈|武艺:绘画的天分
近二十年来,武艺的创作一直以一种“游历”的方式展开。他总是独自安静地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体味浮世风物,轻松且诚实地用绘画与文字记录旅途所思,而后以书籍出版与展览的形式呈现一次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者自在,观者享受,可谓人间理想。他在绘画上深受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影响,从自然中走来,最终回归内心。所呈现的物象都很具体,但图像中的主观处理又常令人忍俊,瞬间拨动心弦。“布拉格”系列是武艺七八年前在当地就地取材开始的创作系列,2020年疫情以来,他捡起这批“未完成”的草图,又“回”到这座神秘之城与之朦胧共舞。
-
CAFA访谈|戴士和×石煜:绘画的远行与回归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石煜回忆自己与恩师戴士和的相识相交已逾三十年,在此过程中,戴士和在艺术中所追求的写意与生趣、体验与心境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石煜的创作观,这也恰好和石煜自小受父亲石振宇及无名画会“从混乱的现实世界出离,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的追求不谋而合。而在戴士和眼中,和石煜的相识已远超师生情谊,他们曾数次结伴写生作画,遍访山河,而石煜画中的真挚与追求也时常启发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