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汉字不仅是文化与艺术的承载体,更在凝聚民族共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数字化的浪潮层层推进,汉字这一凝聚中华文明的“超级符号”再次被置于新的语境之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汉字不只是设计的对象,更是设计智慧的底层算法,可以成为创作的主体与方法。那么,如何在继承中激发、在转化中开拓,使汉字在数字语境中开辟新的表达空间与美学体系?如何“回到根本性,回答时代性”,不仅是设计教育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关乎青年一代的探索与实验,亦是整个行业肩负的历史使命。

「NOWAVE」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现场
2025年10月,在北京望京小街的NEEDART空间,一场名为“NO WAVE”的文字诗学LAB展览由此展开。展览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结课呈现,全方位展示出青年设计者对汉字设计现状与未来趋势的思辨与实验。本次展览由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中央美术学院主办,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未之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容品牌(北京之容文化有限公司)协办。自项目启动以来,京津冀青年设计师积极申报,最终遴选出30位学员进行深度培养。本次展览正是他们历经“文字访碑”“文化致敬”“文创活化”三大课程模块深度学习后的集中汇报,30余组融合AI技术、开源理念与文化洞察的文字设计创新作品,呈现出汉字在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NOWAVE」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现场
「NOWAVE」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开幕合影
从课程到展览:文字设计的“反本”与“开新”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文字设计课程历经十余年迭代,逐步建立了成熟的教学体系。本项目作为最新延伸,深度融合AI技术与开源协作模式,旨在培养具备“自主性”“开源性”与“超越性”的文字设计创新人才。课程通过“3+1”板块:文字访碑、文化致敬、文创活化,以及导师团队的深度指导,构建出“研究—设计—应用”的完整闭环,使学员在文化洞察、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公共策展中得到全面训练。
本次展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成果展示,更像一次以汉字为媒介的“现场演出”。以“NO WAVE”为名,呼应上世纪实验音乐的即兴与试探:不在主流,却以叠加、摩擦与共振激发新的创造能量。30位青年设计学子并非给出终点,而是以作品作为起点,营造一场持续生成的文字诗学“live”。

中国文字编排课程:文字诗学教学现场
展览的叙事结构,精准呼应了课程设定的“研究—设计—应用”递进路径。三大展览板块:“文字访碑”“文化致敬”“文创活化”,清晰勾勒出学员们的学习与创作轨迹,通过一件件具体而深刻的作品,将抽象的方法论转化为可观、可感、可思的视觉现场,回应了AI时代的核心焦虑:在技术霸权的阴影下,如何让汉字这一古老而青春的设计主体继续焕发生命力?
展览中呈现的作品均在题材、媒介与思想内涵上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广度与深度,一方面与飞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话,回应技术变革带来的新的感知方式,同时也敏锐捕捉社会变迁中的集体情绪与个体叙事,积极探索在品牌传播、公共空间、数字产品等产业领域中的应用潜能。作品形态涵盖实验字体、动态文字、文本艺术、出版物、装置与文创产品,他们以汉字这一承载着数千年文明的符号系统为原点,展开跨学科的创造性实践:通过深入挖掘传统书法的美学基因,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使文字超越单纯的信息载体,成为融汇视觉表达、文化思考与社会介入的综合性艺术语言,串联起从文化溯源到技术路径再到公共应用的完整链条。

中文字体设计课程:汉字作为方法教学现场
参展艺术家阵容汇集了当前该领域的活跃创作者,包括:柴雨薇、程璨、杜甜甜、樊世博、甘信尧、高逸华、果亚楠、洪美玲、金艺真、李娟(大朴文化)、李娟(广州大学)、李思慧、李洋艺、刘水清、刘翛瑀、刘子豪、史潇琳、孙铭、孙有强、涂彦、王贝宁、王颖、谢雪泉、许坤、殷鹏飞、张北南、张立国、赵启阳、郑国祥、庄佳璇。他们的创作面貌或对古典文献进行当代转译,或对汉字结构展开解构实验,或探讨语言与权力的关系,或设计具有时代气息的崭新字体,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景,彰显汉字艺术深厚的历史文脉与精神魅力,清晰地指向其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
学员与教师作品共同呈现
与此同时,展览也特别呈现出导师团队的研究与教学成果。陈楠、杭海、林存真、刘彦湖、王敏、王子源、严永亮、赵健、周博、朱志伟等学者与设计师的参与,使项目不仅在实践层面收获成果,也在理论与方法上形成思辨性的学术文献,让更多人理解汉字设计之美,参与到关于未来书写的讨论中。
教师作品与文献展览现场
课程主导者蒋华教授将这种探索凝练为一句话:“回到根本性,回答时代性”。意味着探索必须双向展开:既要向内回溯,发掘汉字的本源潜能;也要向外伸展,拥抱开源协作与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开辟一条“反本开新”的道路。
因此,“文字访碑”“文化致敬”“文创活化”并非彼此孤立的环节,而是环环相扣、递进生发的整体。它们共同追问并回应着同一个核心命题:在AI时代,文字设计如何避免沦为浮浅的风格模仿?文化传承如何超越简单的符号搬运?创新又如何在时代语境中真正生成属于社会与精神的价值?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学员合影
溯源与问道:文字访碑的深度与广度
其中,“文字访碑”部分首先引导学员回到源头,进行深度文化调研与溯源。像古代学者的“格物致知”,他们重新梳理汉字从甲骨金石、雕版印刷到近现代公共视觉符号的演变逻辑与精神气质。不仅为寻找设计素材,更是为当下的创新奠定一条不可撼动的文化根脉。在信息碎片化、AI生成内容轻易流布的今天,这样的回望更显珍贵:它提醒我们,创新若要真正立得住,必然要有历史厚度与文化自觉。

「NOWAVE」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现场
“溯源与问道”是该阶段的精神所在。展厅里呈现的不仅是最后的作品,也是学员们深入文化腹地的思索与探寻。程璨的研究复刻了1951年至1966年的《中国青年报》经典标题字形,宛如一次对现代中国青年精神史的“访碑”;甘信尧从《张迁碑》中“既敦既纯,雪白之性”八字切入,将碑刻的笔法与气韵转化为现代字体实验;李洋艺以故宫十座殿前神兽为线索进行文化考据与纹样提炼,李娟则通过广州路名与爨体字研究,揭示地方文化的层理。这里的“访碑”,不仅仅是对古代碑刻的追寻,更指向近现代公共视觉遗产的再发现。
甘信尧作品《雪白之性》
程璨作品《文艺青年》
李娟作品《行街》
正如课程主导者蒋华教授强调的,所谓“开源”,是技术层面的开放共享,更是一种价值观与方法论。他鼓励学员像古人访碑那样,去触摸文字的根柢与精神,在共享与再创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这样的方式,回应了AI带来的挑战:当技术可以轻易复制风格,唯有深入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逻辑,才能避免创新滑入同质化的陷阱。所谓访碑,其本质亦是访心,用技术抵达文字背后的生命力。
转译与生成:文化致敬的技艺与哲思
在“文化致敬”部分,AI技术、算法、编程与交互媒介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被视为学员们与历史文明展开深度对话的“灵媒”与“新刀笔”。鼓励他们将研究所得的文化洞察——无论是书法的气韵、古籍版式的布白哲学,还是民间美术字的构图智慧——化为可计算的逻辑与可参与的体验规则。其价值在于培养设计师“驯化”技术的能力,而非被其所役使:当AI似乎可以模仿一切风格时,唯有深刻的文化理解,才能让技术成为开拓新语法、新表情与新叙事的助力。这些尝试是形式的实验,也是方法论的重构,回应了在全球文化对话中,如何运用通用技术工具讲述独特中国故事的紧迫议题。
基于此,学员们将前期的文化调研与当代技术路径相融合,把古典哲思、文学意境与传统美学法则(如气韵、留白、虚实)转化为计算逻辑与视觉语汇,生成了包括实验字体、动态文字、算法诗歌可视化、沉浸式文本空间在内的多样作品。许坤的《雅集》取古琴减字谱这一独特符号系统为媒介,转译出文人雅士的精神风貌;史潇琳的《无一物》从禅宗经典《菩提偈》出发,以字体与偏振片技术探讨“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在当代感知中的呈现。
洪美玲作品《听风两小时》
赵启阳作品《那我懂你意思了》
谢雪泉作品《我读本文本读我》
郑国祥的《诗学生成器》和洪美玲的《听风两小时》则分别探索了AI与算法在文本诗学上的生成潜能,前者构建了从关键词到多模态诗篇的AI工作流,后者让古今文字在随机算法中展开诗意的对话;赵启阳的《那我懂你意思了》对日常语言暧昧性的视觉解构,谢雪泉则在回文诗的现代编排中重组古老的修辞逻辑。这些作品共同说明,所谓“致敬”,并非对传统的被动复述,而是在深度对话之后,于技术与文化的交汇处生发出属于当下的新语法与新修辞。


蒋华教授、刘治治老师与学员就作品进行分享讨论及答辩
活化与共生:公共性与文字设计的未来
如果说“文字访碑”让学员们追溯源头,“文化致敬”让他们与传统展开深度对话,那么“文创活化”则推动他们将文字真正引入当代生活的肌理之中。此阶段超越了个体化的艺术实验,转向产品化、品牌化与公共性,要求学员思考如何让文字设计不止于审美,而是化为实体产品、社会体验乃至公共教育的一部分。推动设计从“书房”走向“街巷”,让传统文化的智慧真正“活起来”,化为可触、可感、可消费、可传播的当代文化能量。
展厅中可以看到这种努力的多重维度:杜甜甜以互动装置邀请观众亲身感受风的自由,将文字化为参与性的体验;王贝宁则探索“合文成字”的模块化技术,推动汉字在生成逻辑上的实验突破;刘翛瑀以《字体不免费?》批判当下字体消费与版权问题,揭示文字与产业的张力;王颖的“山河茗人”品牌项目,则将山西历史先贤的“反骨”精神提炼为“良药”茶饮,把汉字转化为一种当代青年的反叛生活方式;庄佳璇为香氛品牌创作的“幽兰隶”,及其宣言“温柔是另一种宣言”,展现了字体气质如何赋能品牌精神,实现商业与文化的共生。
李洋艺《神佑化吉》
这一板块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示设计成果的“可用性”,更在于揭示设计如何以公共策展的方式介入现实:让学术探索化为社会事件,让实验精神成为可共享的文化资源。整个展览便是“文创活化”的终极实践——既是展出,也是一次公共行动,提示我们如何在AI时代引导公众重新理解汉字的魅力与潜能。至此,一个完整的闭环得以实现:从文化根基的研究,到技术语法的生成,再到社会价值的活化,文字在这一链条中不断被唤醒,也不断焕发新的生命。
展览所见,是文字设计一以贯之的“复制性”与“公共性”在数字时代的续写与升华——开源协作成为汉字“共享与传承”的当代表达;新技术的介入则扩大了包容度,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难得的实验场,促使他们把个体化的碎片经验,与经典的汉字结构和当代科技并置、交织,生成具有公共价值的视觉表达。


「NOWAVE」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现场
正如项目发起人蒋华教授所言:“汉字不只是设计的对象,更是创作的主体与中国设计智慧的来源。”他也同时提醒我们:“在这个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更需思考汉字作为东方智慧载体的独特价值。”因此,本次展览不仅是30位学员阶段性成果的呈现,更是一份关于“未来书写”的宣言:在AI时代,培养兼具开源精神、技术素养与人文厚度的文字设计创新者,是构建中国设计自主话语的关键一步。这些年轻创作者的实践也同样表明,汉字设计不仅能够回应时代变迁,更可能参与塑造未来的文明形态。展览通过集中展示首批“开源型创新人才”的成果,试图在更长远的视野中,搭建一个品牌化、常态化、持续进化的学术与实验平台,构建广泛参与的创新生态。展览的成功举办,成为中国文字设计领域的一个标志性事件,为探索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语境下,中国文字设计自主创新、学科重构与话语体系建构,使汉字在当代语境中找到新的话语方式与创造能量提供了一个优秀样本。
展览信息:
“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24年度资助项目—AI时代中国文字设计的开源型创新人才培养汇报展览”
展览时间:2025年9月30日-11月07日
展览地点:望京小街NEEDART展览空间
编写/王钰雯、张北南
责编/孟希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