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失序中寻根——袁运生的“文化远征”与“中间路线”

袁运生大型个展“失序与并存”近日于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798第二空间拉开帷幕,展览以“失序与并存”为主题,精准捕捉了袁运生艺术精神的核心——一种在文化断裂中寻找连接、在东西方碰撞中构建自我的不懈努力。

1 ▲ 袁运生个展《失序与并存》展览现场

展览巧妙地从袁运生艺术生涯的几个关键切片切入,特别是将其出国前后的创作并置,形成了一种意味深长的对话。1980年的《失序》与1988年的《并存》作为展览的题眼作品,不仅标志着艺术家不同阶段的探索,更隐喻了整个中国现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处境。《失序》中立体主义与塞尚式的交织,呈现出198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碎片化理解;而在美国期间创作的《时间》、《人世》、《九重》等作品,则展现了艺术家对西方现代语言的成熟驾驭,以及将东方宇宙观融入其中的创造性转化

3 《长春植物园》,布面油画,56 × 78 cm,1971▲《长春植物园》,布面油画,56 × 78 cm,1971

4 《长春南湖公园》,布面油画,59.5 × 69 cm,1972▲《长春南湖公园》,布面油画,59.5 × 69 cm,1972

16 《失序》,布面油画,107 × 117 cm,1980▲《失序》,布面油画,107 × 117 cm,1980

22 《并存》,布面油画,183 × 177 cm,1988▲《并存》,布面油画,183 × 177 cm,1988

袁运生1982年赴美,开启了一场历时十四年的“文化远征”。这段经历绝非简单的风格借鉴,而是一场深度的文化比较与自我重构。展览通过1985年的素描草稿、1990年的色粉画等作品,清晰地呈现了艺术家如何系统研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源流与脉络。他不仅拜访了德库宁、劳申伯格等战后艺术大师,更在博物馆中完成了对西方艺术的系统性认知。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袁运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正如他在《魂兮归来——西北之行感怀》中所表达的,这场远行本质上是一次带着文化自觉的出走。

在失序中寻根——袁运生的“文化远征”与“中间路线”

在失序中寻根——袁运生的“文化远征”与“中间路线”▲ 袁运生个展《失序与并存》展览现场

展览特别突出了袁运生艺术中的“中间路线”——在古典与当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创造性穿梭。创作于1989年的《九重》以东方的多重宇宙观,重新诠释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色层叠加;而《人世》则以中国式的生命哲学,赋予了画面超越形式的深度。这种跨文化融合绝非简单的拼贴,而是基于对两种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创造性转化。袁运生曾坦言:“在美国看博物馆时,我总在潜意识里将范宽、倪瓒穿插其间做比较”,这种始终如一的跨越文明的视野,使他的艺术探索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6▲《九重》,布面油画,247 × 181 cm,1989

7▲《人世》,布面油画,244 × 182 cm,1989

“失序与并存”并没有陷入对袁运生传奇生平的表层叙述,而是通过作品的内在逻辑,揭示了一个艺术家在文化夹缝中构建主体性的精神历程。从《磁州窑瓶花卉》中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到《爱恋》、《生命之歌》中迸发的创作激情,再到《怜爱》中的返璞归真,展览构建了一条清晰的精神脉络。特别是将1970年代的“无关紧要”作品与后来的代表作并置,揭示了那些看似边缘的探索如何成为后来突破的伏笔。

1 《磁州窑瓶花卉》,布面油画,60 × 73 cm,1975▲《磁州窑瓶花卉》,布面油画,60 × 73 cm,1975

12 《爱恋》,纸本彩墨,101 × 101 cm,1980▲《爱恋》,纸本彩墨,101 × 101 cm,1980

13 《生命之歌》,纸本彩墨,104 × 100 cm,1980▲《生命之歌》,纸本彩墨,104 × 100 cm,1980

8 《怜爱》,布面油画,400 × 250 cm,2015

▲《怜爱》,布面油画,400 × 250 cm,2015

然而,袁运生的艺术探索,早在1978年的云南之行中就已显露出通过“他者”认识自我的方法论。在为期八个月的西双版纳写生期间,他运用传统白描手法描绘傣族生活,创作了《云南白描写生集》。这些作品将相对汉地的异域文化身份与相对苏联素描的中国传统白描相结合,既满足了他对现代艺术的想象,也成为打破单一苏派教学体系的实践。这种在边疆文化中寻找现代性突破的路径,与他后来在美国通过西方现代主义反观中国传统的思路一脉相承。从云南的白描写生到首都机场壁画,再到美国的跨文化创作,这条在文化比较中不断深化的艺术道路,体现了袁运生的探索方向:通过不同文化参照系的激发,重新发现和建构中国艺术的现代形态。

5 《云南植物写生之三》,纸本钢笔,28 × 109 cm,1978▲ 《云南植物写生之三》,纸本钢笔,28 × 109 cm,1978

6 《云南白描女青年》,纸本水墨,138 × 70 cm,1978

▲《云南白描女青年》,纸本水墨,138 × 70 cm,1978

7 《云南白描寿星婆婆》,纸本水墨,138 × 70 cm,1978

▲ 《云南白描寿星婆婆》,纸本水墨,138 × 70 cm,1978

展览最后一个房间的布置颇具深意——90年代纸本水墨与近期布面油画的对话,揭示了艺术家从“民族化”走向“文明自觉”的最终归宿。在《小火车》等晚近作品中,那些曾经激烈的文化冲突似乎已然化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举重若轻的淡然。袁运生终于抵达了他所向往的境地——“民族化”和“国际化”不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而是人类文明对话中的平等参与者。

29 《小火车》,布面油画,300 × 300 cm(300 × 150 cm × 2),2017(1)▲ 《小火车》,布面油画,300 × 300 cm(300 × 150 cm × 2),2017

31 《无题》,纸本水墨,206 × 220 cm,1990-2016(1)▲ 《无题》,纸本水墨,206 × 220 cm,1990-2016

袁运生以其一生的探索揭示出,真正的现代性并非是对西方的亦步亦趋,而是源于深度的文化自觉——即从自身传统中开掘出与当代世界对话的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的建立绝非意味着封闭自守,恰恰需要勇敢地走向世界,在与他者的对话中重新发现自我。“先回到源头,在自己的文化里润一润、泡一泡,滚一身泥”,方能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让艺术的种子于“失序与并存”的土壤中,生长为一棵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参天大树。

在失序中寻根——袁运生的“文化远征”与“中间路线”
在失序中寻根——袁运生的“文化远征”与“中间路线”

▲ 袁运生个展《失序与并存》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1“袁运生:失序与并存”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31日-12月10日

展览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北京第二空间

文/张聪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41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3小时前
下一篇 2025年10月16日 上午11:07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