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中天艺术中心开幕的“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群展,如策展人张营营所说,展览打破了线性时间的束缚,试图以别开生面的视角重新梳理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让不同时代的作品在展览中展开对话,以探讨艺术创作中永恒不变的命题,从而为观众开启了一场关于时间、历史与艺术的深度对话之旅。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展览现场
以七个视角独特的板块,展览考察了雕塑在漫长历史中几段特殊的演变过程。从 13500 年前的灵井鸟雕,到最新的数字雕塑作品,这些可以同样被定义为“雕塑”的作品出现在展览中,以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雕塑的不同审美、功能和相应而生的创造模式组织起来。经由回归“物”的本质,探讨雕塑作为一种围绕“物质”展开的艺术门类,一种“时间的沉淀物”,所具有的跨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与存在价值。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展览现场
以这种特殊视角,展览为七个板块赋予了别样的名称与意涵,来自河南灵井遗址的灵井鸟雕,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中国雕塑品,虽只有几厘米大小,但每一个刻痕都充满了原始的力量与美感。展览第一部分以“灵井鸟”为名,艺术家刘焕章、展望的雕塑作品则揭示出雕塑作为人类造型冲动的产物,如何安放在痕迹、形态与块面之中。

▲ 中国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鸟雕像,距今13500年,图片来自网络

▲ 《峰》,刘焕章,铸铜,11×22×8cm,1987 ©刘焕章和星空间
▲ 《基本粒子 6#》,展望,手工拓制不锈钢镜面不锈钢板,122×133×98cm,2022 ©展望工作室
在第二部分“直立与行走”中,梁好、王鲁炎、杨鹤的雕塑与行为影像作品聚焦当雕塑脱离了建筑与绘画,以不同材质,内敛、克制的艺术语言,传递雕塑通过丰富的材料与语言探索,所具有的独立于其它艺术门类的艺术魅力。
▲ 《举左臂的举右臂者》,王鲁炎,木板、纸雕、马克笔,51×31×24cm,2018 ©王鲁炎工作室和北京公社
▲ 《关于她自己》,杨鹤,行为表演录像,21’23”,2023 ©杨鹤和莫高空间
“新古典(现代)”作为第三部分,艺术家于吉、张淼、刘建华、共代谢Cometabolism Studio重新演绎了古典主义雕塑精神与视觉内核的当代创作,试图探讨“古典主义”雕塑对于确立雕塑艺术巨大影响力的当下共鸣;而来到20世纪,雕塑则彰显出它与商业深度交融的面向,第四部分则聚焦雕塑与商业属性的交集,无论店铺精心打造的门面,还是商业街道上色彩样式夺人眼球的招牌造型,商业时代的造型艺术通过商品化与装饰装置介入社会生产,雕塑因此成为视觉文化的重要载体。

▲ 《石肉—小人物 2012》,于吉,水泥、铁,24×10×9cm,Ed. 1 of 4,2021 ©于吉
▲ 《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张淼,铝结构、丙烯, 51×265×30cm,2024 ©张淼和CLC画廊
▲ 《叶》(局部),刘建华,瓷,尺寸可变,2024 ©刘建华和北京公社
▲ 《光滑断面》,共代谢,不锈钢、亚克力、LED灯、树脂,70×50×130cm,2025 ©艺术小组:共代谢
▲ 《宇宙模型-招幌》(效果图),冯至炫,2米手骨、蜡或者环氧树脂地址层、天然水晶九大行星,约2.7m高,2025 ©冯至炫
第五部分则试图通过探讨东西方历史上雕塑的功能性,以及不同功能出发点,对于创造方式的相互影响,重新审视对今天雕塑创作的启发,从中国古代“循石造型”的创作逻辑和墓葬“摆塑”制度里艺术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统一。“功能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创作中先入为主的现实,也可以成为今天艺术家思考艺术的另一条路径。

▲ 《买后母蓝 1》,梁硕,玻璃钢着色,100×60×50 cm,2012 ©梁硕和北京公社

▲ 《玛丽莲曼森》,吴尚聪,陶瓷、化妆土,6×4.5×9cm,2019 ©艺术家吴尚聪和喜在空间
而在展览最后两个章节“半雕塑”与“数字雕塑”则递进地指示出雕塑与其它媒介逐渐深度融合的整体方向,展示出雕塑在科技时代的多元形态与可能性。如策展人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的那样,本次展览希望将这些历史尚存物的固有社会属性解绑,以“时间沉淀物”的眼光,将当下、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再一次做出必要的关联与整合,以此为观众提供某种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安置这些“历史提示”的方式。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9月14日。

▲ 《一张从乡下来的床单儿》,赵要,聚丙烯悬浮式拼装地板,360×124×36cm,2022 ©赵要和大田秀则画廊

▲ 《死亡转轮》,丁世伟,空间场域装置,磁悬浮底座、悬浮磁铁、石膏板、定制亚克力、UV打印、3D打印,尺寸可变,2021 ©丁世伟

▲ 《阈栖》,新塔娜,羊毛毡、木材、皮绳、驼毛、马鬃绳、陶瓷、动物角、动物骨,尺寸可变,2025 ©新塔娜 Shinetana

▲ 《裙,裙撑和披风》,刘符洁,树脂、不锈钢、流苏、手工艺品、动物骨骼、油漆,68×198.5×48.5cm,2023 ©刘符洁和CLC画廊

▲ 《插花练习 01》,李维伊,收藏级数码打印,135×90cm,3+1AP,2024 ©李维伊
展览前言
文/张营营
所谓的创造力从哪里来?艺术在人的精神、格局、理解力,以及世界认知方面提供了哪些助力?如何打通过去与未来的时间线,将历史的经验沉淀?展览“雕塑小史”围绕“时间的沉淀物”展开,艺术作品从13500年前考古发掘的小型骨雕灵井鸟,到传统的单体雕塑、金属铸铜、瓷制作品、3D打印、仿真硅胶、编程技术、数字艺术、肢体展演、泥塑玩具、现代招幌和摆塑的委任创作等,它们由天然和人工材料或其混合物制成,人类社会中技术工具的长期发展与演变也蕴藏其中。这个展览让不同时期的雕塑产生对话,让当代艺术创作与古时的发现产生共鸣。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展览现场
一般而言,我们今天理解的雕塑有以下三种:一类是独立制作的单体雕塑;一类是逐渐与环境相融合的概念雕塑,它包含着单体雕塑;最后一类是从雕塑的行为模式中扩展出去的,或者是拥有雕塑意识的其他媒介与形式的作品,我将这些类型的作品定义为“半雕塑”。通常,这类雕塑的特点是造型灵活、动态性强、拼接与组合方式多元、视觉轻盈、不沉重、具可穿透性、可拆卸组装等。它们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雕塑模式,而是将雕塑意识的作用力扩展到可触及的全部领域。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展览现场
除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创作,本次展览还涉及了对中国古早时期的雕塑案例的考量,如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史前小型骨雕“灵井鸟”、古代陪葬仪式中的“摆塑”、宗教信仰里的“影塑”、汉代的循石造型等艺术风格,以及民国时期现代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店铺林立的街边“招幌”。这些物都与雕塑息息相关,它们的形制和史料今天正逐渐丰富当代艺术和雕塑的概念,并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性发挥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雕塑小史”希望将这些历史尚存物的固有社会属性解绑,通过“时间沉淀物”即雕塑的眼光,将当下、过去和未来的时间再一次做出必要的关联与整合。它为观众提供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如何安置这些“历史提示”的方式。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展览现场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对进化论思想提出了质疑,对线性的时间概念也提出了质疑。21世纪的今天,讨论雕塑或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让我们思考:未来到底是新奇的?还是历史的重复?我们要如何延续这样一种可能带有重复模式的行为?跨越几个时代的雕塑作品,对于观众来说,可以作为一场感性的视觉景观来体验,也可以当做不同时代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在这里,希望你能看见雕塑,看见其中变化的与不变的东西。
展览信息:

“雕塑小史:时间沉淀物”
展期:2025年6月13日—2025年9月14日
主办:山中天艺术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798·751园区北一门
编写/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主办方提供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1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