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春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台,暖意悄然弥漫。这光唤醒我们的意识,开启一天的新生活。光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有了白昼之交,四季之分。随着光被人们认知,被科学解密,它对绘画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春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台,暖意悄然弥漫。这光唤醒我们的意识,开启一天的新生活。光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有了白昼之交,四季之分。随着光被人们认知,被科学解密,它对绘画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前我们写过“追光的哥哥们”的“印象主义”,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加粗的标题看看原文。)

画家们往往通过描绘不同光线下的事物,让画面呈现出不同的色调效果和情感氛围。在他们对光准确地理解和把控下,大家可以自然地感受到画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如果没有光,我们无法观察到世间万物,一切都将失去它原本的色相,并且失去生命。

今天,我们就走进“有窗户的画室”,去看看女性艺术家们捕捉到的丰富微妙的色彩光影,也去体会她们带来的来自上天光亮启示的艺术。

星火荧光:性别意识觉醒先声

潘玉良是20世纪前期的女艺术家,她在走出国门学习西方艺术的潮流中,是同时期艺术家中的成功者。她凭自己的生命激情创立艺术风格,生存体验成为她艺术创造的特殊动力。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戴花执扇的女人

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

安徽博物院藏

她传统包袱较少,得以“轻装上阵”地接近当时欧洲画坛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艺术潮流,并且展现出一种开朗、自然且有真切生活气息的格调。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戴帽子的妇女

1942布面油画

安徽博物院藏

她的艺术成就和她传奇生命故事融为一体,媒体一般更多关注她的生活而不是她的艺术。她在现代美术史上地位的确立过程,也象征着女性和女艺术家为了获得话语权而奋斗的历史。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自画像

1945布面油画

安徽博物院藏

炬火亮光:平等驾驭宏大叙事

周思聪是20世纪中后期的著名女艺术家,她的作品是80年代中国水墨艺术转型成功的标志之一。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毛主席教导牢记心间

1972纸本水墨设色

北京画院藏

作为女性,她的声音在时代合唱中显得独特而清亮,她不仅和同时代男性画家一样成功处理宏大的主旋律作品,更使这些作品带着一位女性画家的敏锐而温柔的回声显得特殊。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1977纸本水墨设色

北京画院藏

当她将笔墨转向自身——用彝族女性背负沉重包袱比喻女性的艰难人生;用荷花出淤泥的梦幻比喻女性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她的角度使同时代的观众都能与之共鸣,女性观众更能因感悟出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得到自我精神的提升。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遗孤——旷工图之六

1981年 纸本水墨

北京画院藏

夺目天光:守正创新别谱新篇

肖惠祥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壁画创作中崭露头角,她的作品是对艺术与科学的春天来临的歌唱。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展厅掠影

作为中央工艺美院(即现在的清华美院)特艺系副教授,她对艺术形式和材料有特殊的敏感,她与同事一起,设计和制作了《科学的春天》大型陶瓷壁画,成为当时新竣工的首都机场重要装饰。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金凤凰起飞》壁画稿

1992纸本重彩

在这幅作品的人物设计上,她大胆将立体主义艺术与几何形体结合一起,以形式探索和视觉效果为重点而不是以题材为中心,这在当时中国美术界显得新颖和大胆。她为整个美术界争取新形式的开创树立了标杆。(请将手机向左转)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科学的春天》壁画选定稿

1979纸本铅笔、水粉

清华艺术博物馆藏

艺术家家属捐赠

三月春光无限好,草长莺飞花漫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为迎接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策划的女性艺术家专题画展“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于3月8日开幕。开幕式上,杜鹏飞为焦小群颁发捐赠证书,感谢他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捐赠肖惠祥的《科学的春天》壁画稿等25件绘画作品。展览集中展示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三位女艺术家的220余件绘画作品,揭示了中国女性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演变的紧密关联,女性的精神解放预示着社会的日益完善。

“有窗户的画室”,是借用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表明女性写作者要有自己独立不受干扰的生活和创造空间。在20世纪百年里,她这句话已成为女性争取文化自主的隐喻。同时,展览“有窗户的画室”意在使大家通过作品这扇“窗户”,看到她们在画室忙碌的身影,以及她们用心灵创造的艺术。

凭窗觅光:清艺博“有窗户的画室:潘玉良、周思聪、肖惠祥艺术作品展”

展览海报

“放开胸怀,朝向世界,为追求真理勇敢前行。”这就是20世纪中国女性表达出的一种精神心理状态。为自己,为女性,也为人类的自由精神而奋斗。这三位女性艺术家揭示了中国女性的成长历程与中国社会演变紧密关联,她们从“有窗户的画室”走出家门,追求经济、政治地位和人格的平等,是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女性艺术家成长的轨迹。

作者 | 杨逸尘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内容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联系邮箱:236977919@qq.com。发布者:admin,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stm.com/news/7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adminadmin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24年3月24日 上午9:12
下一篇 2024年3月24日 上午9:1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