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徐冬青:静悟当下,以自然观与作品相互映照

    本访谈为艺术家与展览学术主持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历史学Verónica Noelia Flores教授(中文名:傅维柔)的笔谈,刊发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学刊《亚洲和拉丁美洲杂志》,访谈由中国绘画中的自然观、传统与当代、文化交流等角度展开,此为中文版本。

    2023年9月21日 艺术名家
  • 不止符号化的她们:岳小飞《她是谁》个展开幕

    2023年9月16日,由大千画廊主办的“她是谁——岳小飞个展”在北京798艺术区797中街1-22幢一层2号正式开幕。本次个展为艺术家岳小飞于2017年至2023年间艺术创作的梳理和展示,汇聚岳小飞近年来对“自我·群体·社会”“传统·当下·未来”与“本土·域外”“现实·超越”等命题的哲思,以及一系列观念和方法组成的逻辑系统。

    2023年9月21日 展览
  • 瞿倩梅个展“垂虹”:以色彩交织成曲,终赋成诗

    旅法数十载的经历,让瞿倩梅的作品既有法国抒情抽象艺术的特点,又呈现出独树一帜的东方美学。她使用大漆、香木粉及矿物颜料等综合材料作为绘画语言,使其在画面上流淌、凝聚、堆积、裂变,不断地寻找着架上绘画的边界。通过抽象而具有感染力的画面,传达着她对自然万物的感性认识。

    2023年9月21日 展览
  • 邵亦杨:甜蜜的与残酷的——看孟思特的画

    孟思特经常用写实的画法描绘想象中的场景或梦境,其中有他私密的个人记忆,也有公共的集体记忆,有小型的家庭聚会,也有集体主义的大场面。这些画放在一起,就像是一本旧相册,或一部老电影,慢慢展开,徐徐播放,追忆似水流年。

    2023年9月21日 艺术评论
  • 当齐白石遇见毕加索

    齐白石只上过一年的私塾,当了半辈子木匠,是典型的土包子,快60岁才改行专职画画。毕加索毕业于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美术学院,周游世界,俯瞰天下。最后他们两人都成为世界公认的开宗立派的美术大师。齐白石与毕加索同样作为天才型画家,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历经过贫困与辉煌的人生阶段,目睹过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岁月,都有过不同阶段的婚姻生活,都是多产而高寿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用深厚的生命阅历和艺术感悟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巅峰魅力。关于齐白石与毕加索“相见”的命运,从2017年第一次在齐白石老家湘潭默默开启。2017年、2019年分别在湘潭和西班牙开办了毕加索和齐白石的作品展,引发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疫情缓解后的2021年,有了两位大师的第一次艺术碰撞,直到2023年 4 月 24 日《齐白石艺术互动与毕加索真迹展》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开幕,属于齐白石和毕加索的“奇遇 · 意境”才正式开拉开。

    2023年9月18日 艺术评论
  • 梵高《春日花园》失窃三年后被追回,有轻微损坏

    荷兰当地时间2020年3月30日,正值梵高167周年诞辰,正在荷兰辛格·拉伦博物馆展出的梵高作品《春日花园》被盗。这件作品是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借展给辛格·拉伦博物馆的。窃贼于凌晨3时15分砸破博物馆的玻璃前门,闯入馆内盗走这幅画。

    2023年9月18日 油画
  • 故宫博物院推出茶文化特展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

    2023年9月18日 展览
  • 戴泽:他是徐悲鸿的弟子,靳尚谊的老师

    戴泽,1922年3月生,四川云阳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7月毕业,自重庆随中央大学复校至南京。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负责基础课教学,为素描教研组成员,兼教具组管理。1950年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德国、波兰交流。1954年两赴朝鲜创作写生。1959年,任教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1987年退休。曾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学院支部主委。

    2023年9月18日 水墨画
  • 展评|赫尔辛基双年展:末日复调叙事与群岛的歌

    第二届赫尔辛基双年展于2023年6月11日至9月17日期间展出。本次双年展由居住于英国的波兰裔学者乔亚西亚·克里萨(Joasia Krysa)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五个研究团队联合策展,主策展人克里萨曾参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和第9届利物浦双年展(The 9th Liverpool Biennial)的策展工作。以“新方向可能出现”(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为题,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共展示了29位艺术家/团体的线上下作品,其中多数是为双年展而全新在地创作的。跻身“末日”生态环中,赫尔辛基的群岛与海域将如何反思生态议题,并带来崭新的实验性艺术探索方法?本文作者秦川在实地到访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后,将带来他的见闻与思考。

    2023年8月10日 艺术评论
  • 如何理解“感性”?42位女艺术家的多维“感性”观

    “感性”是女艺术家创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感性赋予了她们在艺术观念、美学语法、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感性”也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中,他认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感性生产”的过程。可以说,女艺术家的感性生产构筑了更加多元的世界艺术景观。女艺术家有感而发,因兴而起,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宏大与日常,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本我、对经验、对时代的体悟与认知,释放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023年8月10日 展览
因为有你,生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