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当齐白石遇见毕加索
齐白石只上过一年的私塾,当了半辈子木匠,是典型的土包子,快60岁才改行专职画画。毕加索毕业于西班牙皇家马德里美术学院,周游世界,俯瞰天下。最后他们两人都成为世界公认的开宗立派的美术大师。齐白石与毕加索同样作为天才型画家,他们有着诸多相似之处:都历经过贫困与辉煌的人生阶段,目睹过战争与和平的不同岁月,都有过不同阶段的婚姻生活,都是多产而高寿的艺术家,他们在各自的作品中用深厚的生命阅历和艺术感悟充分体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巅峰魅力。关于齐白石与毕加索“相见”的命运,从2017年第一次在齐白石老家湘潭默默开启。2017年、2019年分别在湘潭和西班牙开办了毕加索和齐白石的作品展,引发艺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强烈反响。于是在疫情缓解后的2021年,有了两位大师的第一次艺术碰撞,直到2023年 4 月 24 日《齐白石艺术互动与毕加索真迹展》在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开幕,属于齐白石和毕加索的“奇遇 · 意境”才正式开拉开。
-
梵高《春日花园》失窃三年后被追回,有轻微损坏
荷兰当地时间2020年3月30日,正值梵高167周年诞辰,正在荷兰辛格·拉伦博物馆展出的梵高作品《春日花园》被盗。这件作品是荷兰格罗宁根博物馆借展给辛格·拉伦博物馆的。窃贼于凌晨3时15分砸破博物馆的玻璃前门,闯入馆内盗走这幅画。
-
故宫博物院推出茶文化特展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传说神农时代,中国人已经认识并利用茶。浙江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人工种植茶树根。山东战国墓葬出土了距今约2400年的经过煮(泡)的茶叶遗存,是已知最古老的饮茶实证。
-
戴泽:他是徐悲鸿的弟子,靳尚谊的老师
戴泽,1922年3月生,四川云阳人,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共党员,民盟盟员。
1942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傅抱石、谢稚柳、黄显之、秦宣夫、吕斯百、陈之佛等先生。1946年7月毕业,自重庆随中央大学复校至南京。后应徐悲鸿之邀北上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担任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后,负责基础课教学,为素描教研组成员,兼教具组管理。1950年随《中国艺术展览会》赴苏联、德国、波兰交流。1954年两赴朝鲜创作写生。1959年,任教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1987年退休。曾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美术学院支部主委。
-
展评|赫尔辛基双年展:末日复调叙事与群岛的歌
第二届赫尔辛基双年展于2023年6月11日至9月17日期间展出。本次双年展由居住于英国的波兰裔学者乔亚西亚·克里萨(Joasia Krysa)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五个研究团队联合策展,主策展人克里萨曾参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和第9届利物浦双年展(The 9th Liverpool Biennial)的策展工作。以“新方向可能出现”(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为题,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共展示了29位艺术家/团体的线上下作品,其中多数是为双年展而全新在地创作的。跻身“末日”生态环中,赫尔辛基的群岛与海域将如何反思生态议题,并带来崭新的实验性艺术探索方法?本文作者秦川在实地到访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后,将带来他的见闻与思考。
-
如何理解“感性”?42位女艺术家的多维“感性”观
“感性”是女艺术家创作中一个绕不开的议题,感性赋予了她们在艺术观念、美学语法、媒介传播等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与价值。“感性”也贯穿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中,他认为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感性生产”的过程。可以说,女艺术家的感性生产构筑了更加多元的世界艺术景观。女艺术家有感而发,因兴而起,透过不同的维度感知时间与空间,身体与精神,宏大与日常,将感性信息进行感性演绎,诠释对本我、对经验、对时代的体悟与认知,释放鲜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全球征稿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年会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旨在促进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有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的近400家会员单位,汇集了来自全球最知名的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是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关注艺术、设计和媒体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关注全球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力量,关注跨地区、跨文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方面的多样性,关注学科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并以此倡导设计师和艺术家积极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流光人文:昔日与今时的肖像”于纽约布鲁克林开幕
自从“艺术”诞生于世,人们就一直在描绘自己和他人。肖像画与肖像雕塑可以是具象的、现实的描摹,也可以是象征的、隐喻的演绎。20世纪降临之时,摄影成为了最容易获得、最受欢迎的肖像作品媒介。于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表达人物的新方法。在肖像艺术的创作上,他们从现实描绘的重担中解放了出来。在漫长的时间里,艺术家们对于肖像的意义和表现方式不知疲倦的诘问,反映了对于人文关怀永不停歇的思考与创新。
-
展评|赫尔辛基双年展:末日复调叙事与群岛的歌
第二届赫尔辛基双年展于2023年6月11日至9月17日期间展出。本次双年展由居住于英国的波兰裔学者乔亚西亚·克里萨(Joasia Krysa)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五个研究团队联合策展,主策展人克里萨曾参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和第9届利物浦双年展(The 9th Liverpool Biennial)的策展工作。以“新方向可能出现”(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为题,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共展示了29位艺术家/团体的线上下作品,其中多数是为双年展而全新在地创作的。跻身“末日”生态环中,赫尔辛基的群岛与海域将如何反思生态议题,并带来崭新的实验性艺术探索方法?本文作者秦川在实地到访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后,将带来他的见闻与思考。
-
共赴一场宇宙的终极浪漫——《星河角落:步天歌》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
历时三年筹备的科学艺术展《星河角落:步天歌》作为暑期北京最值得期待的展览之一,于2023年7月21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浪漫开幕,7月22日起对公众开放,展期至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