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
全球征稿 | 2023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年会
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成立于1990年,总部位于芬兰赫尔辛基,旨在促进设计院校在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有来自全球70余个国家的近400家会员单位,汇集了来自全球最知名的艺术与设计类院校,是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领域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组织。关注艺术、设计和媒体领域的发展和创新,关注全球不同领域的对话与力量,关注跨地区、跨文化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方面的多样性,关注学科的社会和环境责任,并以此倡导设计师和艺术家积极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流光人文:昔日与今时的肖像”于纽约布鲁克林开幕
自从“艺术”诞生于世,人们就一直在描绘自己和他人。肖像画与肖像雕塑可以是具象的、现实的描摹,也可以是象征的、隐喻的演绎。20世纪降临之时,摄影成为了最容易获得、最受欢迎的肖像作品媒介。于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艺术家们开始探索表达人物的新方法。在肖像艺术的创作上,他们从现实描绘的重担中解放了出来。在漫长的时间里,艺术家们对于肖像的意义和表现方式不知疲倦的诘问,反映了对于人文关怀永不停歇的思考与创新。
-
展评|赫尔辛基双年展:末日复调叙事与群岛的歌
第二届赫尔辛基双年展于2023年6月11日至9月17日期间展出。本次双年展由居住于英国的波兰裔学者乔亚西亚·克里萨(Joasia Krysa)担任策展人,并邀请五个研究团队联合策展,主策展人克里萨曾参与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Documenta 13)和第9届利物浦双年展(The 9th Liverpool Biennial)的策展工作。以“新方向可能出现”(New Directions May Emerge)为题,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共展示了29位艺术家/团体的线上下作品,其中多数是为双年展而全新在地创作的。跻身“末日”生态环中,赫尔辛基的群岛与海域将如何反思生态议题,并带来崭新的实验性艺术探索方法?本文作者秦川在实地到访本届赫尔辛基双年展后,将带来他的见闻与思考。
-
共赴一场宇宙的终极浪漫——《星河角落:步天歌》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幕
历时三年筹备的科学艺术展《星河角落:步天歌》作为暑期北京最值得期待的展览之一,于2023年7月21日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浪漫开幕,7月22日起对公众开放,展期至10月8日。
-
何关汝事:黄秋原以自我书写大千世界
除以“生死自由”“谁缚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梦回唐朝”“书写供养”主题诠释艺术家精神谱系之外,展览亦取鉴敦煌石窟“藏经洞”搭构沉浸空间,更为直观陈述艺术家不厌其烦探索材料物质性的行者风景。 祈望以仗剑天涯、风发意气唤起大众对书写一事的自我觉察,以及庸常之外的涟漪与波澜。
-
本雅明 |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在一个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时代里,那些对物和环境施加的影响比我们现在小得多的人创立了美的艺术,确定了美的艺术的不同种类。然而,我们的手段在这方面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度上正经历的惊人发展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近二十年来,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的那个样子了。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
沈小彤的画 沈小彤的话
引言:在今天的艺术圈中,“沈小彤”并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然而,若稍微翻看其履历,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沈小彤自在四川美术学院求学期间起就陆续参加“首届·西南现代艺术大展”(四川省展览馆,1988年)、“中国首届现代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1989年)、“首届广州双年展”(1992年)、“中国”(德国波恩美术馆,1996年)等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力的大展,后又于90年代末与香港汉雅轩画廊签约。
-
张江舟:向着生命深处的热度
作为水墨人物画的领军者之一,张江舟对传统水墨语言在当代文化语境下的表现空间的拓展做出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颇具当代性的张氏水墨语言风格。对生命的关切一直贯穿于他的创作主题之中,此次展览主要呈现的“虚拟人生指南”“躺平一族”两个系列,正是艺术家基于近两年来对当下生活的深度思考创作而成——以互联网环境下人性的异样化特质和因“躺平”一词热议而引发的社会性思考为主题,通过曲卷、蠕动、俯仰、开合、飘落、升腾的身体语言,传达身处当下环境中人的万般思绪,且完全放弃了墨的运用,以红色为主的基调强烈而具有表现性,充满了生命的原始动力。作者意欲以此唤醒潜藏于深处的生命欲望和生命活力。
-
重回线下,火遍全网!五组关键词回顾2023央美毕业季
六月下旬,历时近两个月的央美毕业展迎来了尾声。实地到访今年毕业展的观众都多少有些“收获”:两三张书签和明信片,社交媒体平台增加的几个关注,无数张形态各异的作品照片,又或是现场偶遇的几场直播,听艺术家本人聊聊创作的前因后果。
-
中、德、日三国导师携手打造 | “自由绘画”创研工作坊 (第五期)报名启动!
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逻辑脉络,没有对之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没有认真的学习和借鉴,徒言“创造”,不过是“无知者无畏”而已。现代美术教育早已脱离学院派的基础,掌握与学习现代美术教育将是艺术创作观念、语言、形式的主要来源,但有关此方面的教学在国内一直是不完整的,薄弱的,何况当代美术教育……